杍五行属什么?
“杍”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发音,只有一个繁体字形,所以一般用于姓氏、名字之中;“杍”字的五行属性为木,因为“子”的部首属水,而整个字型五行为木,所以用笔画数来对应属性的方法确定“杍”的五行是准确的; 《康熙字典》中有对“杍”的这个解释:“《唐韵》《集韵》《正韵》卽旨切《韵会》祖旨切,音子。《广韵》木名。”也就是说不仅唐代的韵书如此记录这个读音和含义,汉代的《汉书·地理志》也是这样记载的“梓,江东有楸,木理圆滑,出吴郡武进山。”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中也提到“楩楠豫章,梓楠枫棫。”这里的“梓”都作“子”解。
另外,清代的学者王引也在所著的《古文撰异》中认为“梓者,子也。”……等等,可见“梓”或“杍”的本义就是植物“子”的意思。 所以,“芓”、“杍”、“梓”三字在古代往往同形同意。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梓木》中说得很明确:“凡造器用材,须论其始初名称,以审其质之轻重。如是木之名,谓之原生;若藤类,谓之蔓生……如桐梓、柏梓、柘梓、桑梓之类,即树身中劈而为板者也。”这就是说如果木材是直接从树木上砍下来做的器具,就叫做“原生”,这种木材的性质也就和树的本身性质一样;如果是树木的根或者枝干生的材料做成的器具,就叫做“曼生”,材料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如果是树身中间砍下来的材料做的器具则叫做“劈生”,这类材料的性质就更不是树本身的性质了。
“菑”字古义是指刚刚栽种不久的树苗,后来才指代所有树木,再后又被假借表示其他意思。《汉书·律历志下》中有“岁积千稔”的句子,其中“稔”字最早写作“秊”,小篆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秊”。《说文》中的解释是“秊,谷熟也。从禾,千声。”“秊”字后来演变成为“粒”字,意义也没有变化。这样,“嵗积粒稔”就成了“嵗积千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