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五行是什么?
《五行》,是儒家“五经”之一,主要阐释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生克的关系和规律,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该书在汉初已有传本,西汉时期,五行被吸收入今文《尚书》之中,成为《尚书·禹贡》的一部分;到汉代,又与《洪范》一起合刻于石,流传至今。 尽管《五行》只有三千余字,却是中国最早、最系统阐述阴阳五行理论的书。书中提出并解释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五行学说解释了社会现象,为后来人们认识自然、探索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框架。
东汉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说:“诸言五行者,多出于儒者。”可见,当时阴阳五行之说是儒家重要经典,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宋儒张载曾说:“五经皆历数(指五行),惟《易》推天道命而行之。”这句话点出了《周易》的哲学意义,即它是以阳爻--阴爻这种符号来演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而其他四经(即《诗经》、《尚书》、《周礼》、《春秋》)则是具体的历史记录或人事记载,是《周易》这一抽象概括体系的具象化表现。后世的儒学经典大多继承了这一观点,如朱熹说:“《诗》、《书》、《易》、三礼(包括《周礼》在内)、《春秋》,此六经(注:《论语》不在六经之列)皆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