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是什么五行?
五行的定义,最早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皋,其神后土,木德实而土位尊”。这里的木、土就是五行,是对应四季中木旺的土旺的,这里木和土分别对应着春和土,也就是说季节对五行是有影响的。 之后五行被引入了阴阳学说之中,《内经》指出“木生火者,木有余也;火生土者,土得木而达。故曰:‘木郁则达,土郁则发’。”这里的木火土就是相生关系的五行了,是相对于夏季来说的。 所以古人说的五行实际上是节气五行,或者说四时五行。它随着节气的变化在变化,和方位、阴阳一样属于时间系统中的概念。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从春分开始,每十五天为一步,自南向北数五个节点,对应木火土金水。每一节点的阳气由当天正午太阳的高度决定,阳极而生热,阴极而生寒。这样就有五个阶段性的阴阳平衡点——春分(阳极)、立夏(阳极)、夏至(阳极)、立秋(阳及)和立冬(阳及)。这五个节气日的白天和黑夜等长。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处于一个阴阳交替的阶段。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多,黑夜一天比一天少。过了冬至,阴气开始下降,阳气开始上升,这一天叫做“一阳初动日”。此时虽然阳光增加,但天气仍然寒冷如故。过了惊蛰,草木萌发,万物复苏,阳气上升,天气渐暖。到了清明,天地之间的阴阳达到平衡,即“阴阳平衡点”。
谷雨以后,阳气继续上升,天气渐渐热起来。小满和小满之后的节气都是如此。小满之后十五天为芒种,此时阳气达到顶点,谓之“阳极”。接下来是夏至,“阴极”到来。雨水开始增多。小暑和大暑之间,阴阳依然平衡。大暑至立秋这段时间,阳气慢慢下降,秋季来临之前,降落到阴极。白露是从秋分开始的,此后阴阳又开始新的循环。
霜降立冬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这些节气代表的时段阴阳还是平衡的,小雪大寒立春之后五天叫做“二阳之年”,即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过去了,气温逐渐回升。雨水惊蛰春分之后,阴阳开始不平衡,特别是夏至冬至小寒大暑大寒这几个阴阳平衡点所在的节令,是阴阳不平衡的体现。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都有“雨极”之称,就是说这个时候下雨最多,而且温度最高。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个节气代表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古人称之为“阴极”,“雨极”出现的地方往往也是全年最干燥的时候。冬至过后“一阳升”,雨水增多,滋润万物,这就是“冬至一阳生,春雨贵如油”的来源。 每年农历冬至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即为“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我国传统的祭天祭祖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