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五行是什么?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上古对自然界现象的简化分类,它代表了不同的物质性和功能性:“金曰从革,木曰曲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土爰稼穑。”“五行”与五方(东南中西北)、四季(春夏秋冬)和五色(青赤黄白黑)等一样,都属于早期人类通过感知世界所做的朴素的大分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人认识世界的维度。
后来这种简单的大分类出现了分化和细化——土在中间,得阴阳之气,主化育之功,成为生万物之本;其他“四行”各有偏重,形成造化之功:金生水,水木火,火土金水,形成了“生成相克”的关系。 “五行”这种宇宙观被运用到人体器官上,“五脏”中的“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属:“五脏”之中,“心”为主,居中央,主管血脉运行;“肝”为将军之官,属木,其气如草;“脾”有诸般机能,属土;“肺”属金,主宣发肃降;“肾”为先天之本,属水。
由于“心”在五脏中之王,且主血脉运行,“五行”中又属“火”,于是“心火”成为中医里一个独特的概念,代表了一类以心神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由“五行”到“五脏”再到“心火”,这种层层递进的演绎过程,是中医思维方式的体现。它要求医者善于联想并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功——“望闻问切”,“望”其中就有“望神”,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语气判断他的内心状况,这是中医“察言观色”的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