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阳火何解?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以解释生命的现象、疾病的症状、药物的效用等等。 五行的每个元素都用特定的汉字来表示,分别是金(申酉戊己)、木(寅卯甲丙)、水(子亥壬癸)、火(巳午丁己)和土(辰戌丑未)。 行就是行动、运行的意思。五行的意思就是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象:“水”代表滋润,“火”代表炎热,“金”代表沉降,“木”代表生长,“土”代表长养万物。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而总结出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对人体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阴阳”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两种物质:阳气与阴气。它们相互消长,彼此转化,没有绝对的分开。
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天上日、月,地上水火,人体的心肝脾肺肾等脏器,自然界的气候有阴晴寒暑,植物的有春华秋实等等;凡是向光、向上、温热、兴奋等属阳;相反,凡是背光、向下、寒凉、抑制等的均属阴。 阴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阴也没有绝对阳,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找到它的阴阳属性。例如,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但是无论大小长短都属于阴阳的对立统一。 大和小是阴阳性别上的对立,长和短则是位置上的对立。所以,手指的大小是阳,其长和短就是阴了。
五行和阴阳一样,也是说明事物的性质,但五行是有次序的。它在说明事物的时候,是先定阴阳,再分五行。即先确定是什么,然后再确定阴阳五行属于哪一类。比如,一个人得了病,初诊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人得的是什么病,这是诊断的第一步,确定“什么”。第二步才会结合各种脉象进行辩证,区分此病是阴虚还是阳虚,是心火旺还是脾胃虚,是血虚还是气虚,等等。然后对症下药。 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阴和阳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医里很多内容都要遵循阴阳原则,五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