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元素的变化及其生克制化规律,被古人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运作机制。 肉,即肉类食物。《说文》:“肉,牲体也。”故肉者血肉精气之所居。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之所居;肝为将军之官,谋虑之所居;脾为仓廪之官,五味之所居;肺为相傅之官,治理调畅血脉津液之所居;肾为作强之官,主生长壮老死亡之所居。
除五肉(鱼、鸡、鸭、鹅、猪)之外的食物都被归类到五谷之中了,《黄帝内经》中认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五谷才是食物中的主角,肉类食物只是配角而已。
但配属并不是绝对的,比如羊肉归肾经与胃经,具有补肾阳、补中气的功效;牛肠大肠归大肠经,有润肠治便秘之功;猪肝入肝经,可补肝养血明目。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况下,谁做主角、谁做配角是可以变化的。
不过,尽管肉类的药食作用各有特点,但从五行属性上来说,却都有着温补脾肾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刘永文教授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曾打过一个比方来解释五行学说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现引用过来: 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也有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脏功能正常了,气机运化正常了,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如果这个运转过程受到了干扰,身体就会生病。 这个比方中,“木”代表肝胆,“火”代表心与小肠,“土”代表脾胃,“金”代表肺气(包括大肠的传导功能),“水”代表肾、膀胱,而阳气(也就是火)又是阳气(能量之源,推动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动力),阴精(滋润、濡养各部的物质基础)是土的生化之源,肾气则是脏腑阴阳之气(生命之根)。
从五脏的角度来说,无论食用何种肉类,其性味终归还是趋同的——温补脾肾。这是因为: 脾阳的虚弱,通常由生冷的食物或药物损伤所致,常见症状有胃痛隐隐、腹中冷痛、大便溏泻等;肾虚阳虚则由肾阳不足导致,可出现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性欲淡漠等症状。
对于这两个虚证,都有温补脾肾的功效的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丁香、高良姜、吴茱萸等。这些药物大多辛热燥烈,过量服用易伤阴动血,所以使用此类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切忌自行加大剂量服用。
还有药膳可参考: 羊肉生姜粥: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适用于气虚阳虚,四肢厥冷,胃寒呕吐,腹痛泄泻。
核桃仁炒韭菜:补肾助阳。适用于肾虚阳痿,小便频繁。 参芪炖猪腰:补气升阳,适用于气虚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