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五行属性是什么?
「洺」字属于生僻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低,而它的古音又与今音差别很大(从读míng到读zhèng),所以字典中往往标注两个读音并注明字形是古今异体字或者异形字。但是古代汉字的异体字现象要复杂得多,除了同源异流之外,还有因形讹而导致的异体字等,因此仅根据字形判断读音和书写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字形相近的字更多,如果不了解这些字的历史渊源往往误判的几率更大。 这种情况在《康熙字典》里也很常见,比如“姃”(zhēng)字下引《说文》“一作‘征’”——实际上“征”字最早也出现了(zhēng);再如“澂”(chéng)字下引《集韵》“本作‘澄’”,实际上“澄”字也最早出现了(chéng)。这种早期出现而后期演变统一字形的字,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徵、徵、徴、徵”四个字。这里顺便说一句,这四个字现在统一了读音zhi。
我查了《说文》和《集韵》,二者所收之字皆无“峥”音,可知「峥」字是後人反切合成的。 再来看看「洺」字。《玉篇》注“名亭切。水名。出河北。”可證明其為水名。《廣韻》注“名經切。水名。”《集韻》亦注“名經切。與『洺』同。水名。”則知此二詞之“洺”字皆讀[míng]。 然則「洺」字何時得此读音? 我閱盡《康熙字典》和《集韻》,兩書中“洺”字皆無其他聲調的記載,唯《正音彙》卷七“湄灤河”條引清朱駿声說:“今順德東邊有湄津河,北流至薊州縣界入于海。國朝康熙間修鄆口御溝,以湄津河水灌園,謂之『濕沙』。國初有『湄津河』,今訛『湄津』爲『湄』。”
按朱駿聲所述「湄津河」當指今之子牙河,此河於天津東北逕直南下,在河北與南运河會合。但從「流入于海」來看,這條河流應該是出海河道而非濰州河。我想問一下各位知道這一點的人,天津人在指稱這條河時是用「湄」字還是用「湄津」二字?用「湄」者當屬誤用,因為此河雖改道由南向北後來復歸原道,但是在清代以及更早的朝代,其走向一直是自南而北的。
「洺」字最早的读音記載或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