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五行属性是什么?
“橘”字,从木、从巨,《说文》释之为“树似橘,作轮文。象形也”(段玉裁注:今俗作橘);“枳”字,从木、从只,《说文》释之为“橘属,有刺者也”(段玉裁注:《吕氏春秋》谓之枳实,此枳字之正体也)。 可见,“橘”和“枳”在古代属于不同的植物,二者是有区别的。而且,“橘”无刺而“枳”有刺。不过呢,现代汉语里这两个字已经通用,被混为了一谈,用来称谓同一个物种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也不知道。反正古书里两个文字是不同的。
再来说说“枳”这个字。段玉裁注《说文》谓“此下诸字,今俗别作枳。”这“今俗别作枳”五字很有意思。这里所提到的“此下诸字”是指哪些字呢?指的就是从“木”、从“矢”、从“吉”这些字。为什么是这些字呢?因为段玉裁看到,很多以“木”为偏旁的字,下面有“矢”者,字形多像“枳”(比如“榛”、“枧”等字);很多以“木”为偏旁的汉字,下面有“吉”者,字形也多像“枳”(比如“枝”、“栀”等字)。 所以,他把“今俗别作枳”这五个字放到了“从木从矢”“从木从吉”这两个结构里面去。但是,问题是他忽略了以“木”为偏旁的所有汉字,其实都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常用的汉字——“木有”。而这个字在上古音里,读音跟“枝”是一样的,都是[tɕiː]。所以你看,在上古汉语里“枝、栀、枳、芷、祉”这几个字其实是同一类字,都读作[tɕiː]。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观点:现在的“橘”字就是古代的“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