玙五行属火吗?
《字源》云:“璵,瑞玉也;从玉,羽声。”又云:“璵,亦作璵瑗、璵珥……《韩诗》‘璠璵’或作‘蘩猗’。”“《春秋·文十八年》‘宋人执郑伯而赂以金玉。’杜《注》曰‘璠玙之玉’是也。”据此,可知“玙”的本义即为一种佩玉,其字形如悬挂的一枚璧形玉(上图右)。
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对“玙”字的解释与《字源》大致相同。 另据古籍记载,西周晚期的成王曾经制作两枚大琬琰玉,其中一枚就叫做“璠玙”,见《尚书·舜典》:“舜曰:‘禹!予小子履,用汝作佑,傅相殷武汤,平定四海,四岳之功。’禹曰:‘都!帝已克明,正德,亲九族,万邦咸休,海隅溥洽。威望丕显,昭明三台。’”晋代学者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言舜禅位给禹之时,有二玉,一大一小,谓之璜与璠玙。”可见至迟在周代,“璠玙”已经被当作两块玉的名字了(图中左)。而由“玉”字构成的字大多属祭祀用的礼器,可见这类玉在当时很受重视。 除了作为玉器之名以外,“玙”字还被用以指称类似圆璧形的佩玉,而且因为颜色呈青白色而与碧玉或者绿玉区别开来。宋代学者徐锴所著的《说文解字系传》中就把“玙”字解释为“儒者之象服”,并且形象地描绘为“中宽而两边锐上起”的形状(图中右)。至于这种形状的佩玉为何被尊为“儒者象服”,想来主要是因为古人把“玉不琢不成器”看作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和品德高尚的体现,所以能精心雕琢而成型的玉佩自然也被赋予了不少人的品格:圆润的外形代表着谦和,中间的突起部分则象征着坚韧、执着和勇敢。于是这种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玉佩也就被赋予了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暗合,所以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十分喜爱的一种饰物。作为这种佩玉之名的“玙”字自然也就多了不少文化色彩——它不仅代表了吉祥、如意,还是儒者、君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