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字的五行属什么?
“支”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它们是中国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农历(中国阴历)的组成部分。 “支”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可见这个“支”是象形文字,其字形就像箭靶一样,中间一横代表射箭者,周围十支箭代表十二个月。古人将每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从子时到亥时分别对应现在的23点至1点,1点至3点……9点至11点,11点至13点……19点至21点,21点至23点。每一时辰分为初、正两个时段。这样,一天的时间就划分成了二十四份,每段时间称为一个“小时节”或“节气”。 每个时节各包含六个时辰。其中前三个时辰被称为“早时”;后三个时辰被称为“晚时”。这样一天时间就被分成了八个部分。“支”字也代表八小时。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支”所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表示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弱的变化。
不过与现在使用的是公历不同,古代使用的干支计时不考虑月份的变化。因此同一节气内早晚的时刻是不同的。以立春为例: 这一天的第一个时辰是凌晨三点至五点,叫“寅时”,也叫“早子时”;第二个时辰是上午七点到九点,为“卯时”,也叫“晨子时”;第三个时辰是下午一点到三点,为“辰时”,也叫“午子时”;第四个时辰是下午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也叫“昏甲子”;第五个时辰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也叫“定甲子”。以此类推。 现在我们使用的钟表时间实际上只是古代干支计时法的简化版。古代的“辰时”“午时”“酉时”……被现代的“8时至16时”“9时至17时”“15时至19时”……所代替。而现在的“子时”“丑时”“寅时”……则保留并继承了古代的“23时至1时”“1时至3时”“3时至5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