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属五行是什么?
首先,五行的“行”字,有二音,读háng时,是量词,如一行人;读xíng时,指品行、行为。 五行,在古典中医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但它的含义并不明确。 《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是“五行”作为五大类元素的最早记载。
战国中后期出现了阴阳五行学派,《荀子·礼论》云:“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阴阳之化,寒暑之变,无非教我。” 这里出现的五行,已是五种元素或物质了。
汉代五行学说盛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相害》云:“故五行者,乃阴阳之化身也。” 此时五行概念已经与现在基本一致了。 那么先秦典籍中的“五行”又指的是什么呢?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卦传曰‘乾,健也’坤,顺也.……故孔子本其意而作系辞焉。”
这就是说,孔子的《易经》是一部讲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书,其中的八卦就是阴阳两种力量的碰撞产生的,因为阴阳是交错而生、循环不断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六十四卦。这八种力量,两两相同,所以叫“阴阳互生”,亦即“阴阳五行”。
这里的五行已经不是五种实体性的东西了,而是描述宇宙万物的五种状态了。 这种观点在东汉王充的《论衡·说日篇》里表述的最清楚: “故太乙之名,有天、地、人;易称三才者,谓此三者,皆万物之本。人之所以得称才者,以人在中间,犹三才之中有五行而已。” 在古人的认识里,天地人都是在五行之中的存在形态。 人之所以为人才,是因为人在中间,如同水火在上,金木在下。所以人的中间(脾)应温,上下(心)应热,这就是“仁”。如果人心居中,脾肾温暖,五脏调和,气血充足,人就健康了。反之则疾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