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属五行什么属性?
五行生克制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抽象概括,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相生的次序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尔雅》中的《释天》和《释地》还分别列出了五行与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的中庸之位及与五色、五时的对应关系。 到了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观点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说用于阐释天人之际,并引入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他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后来,此说被写入史书正式确定下来,流传至今。 在董仲舒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每个要素都受制于其他要素。他说:“故天之生物,莫不有所养而不知其所以然。地之中物,莫不有所出而生而不自知也。人之形,莫不有五脏以具五脏之神。有六腑以行六腑之气。百骸,九窍,五官,四肢,莫不皆有阴司。” 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主张在社会层面也要强调协调和平衡,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礼记·中庸》)。
值得指出的是,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相克”说带有明显的阴阳观念。在他看来,五行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本末”或“上下”之分。在五行之中,木火土金水既相邻又相异,它们不仅相互滋生,而且存在着上下的支配和主导关系。
《黄帝内经》在阐述五行学说时也特别强调了它们的上下相承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内经·五常政大论》)。 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尊木”“喜火”“敬土”“憎水”“恶金”的习性,并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强化。 时至今日,“五行”已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谈“五经”,讲“五帝”,著“五岳”,尊“五福”,讲“五伦”,说“五脏六腑”… 我们还吃“五谷”,穿“五毒”,避“五劳七伤”,治“五劳七伤”,治“五脏虚劳”… 我们建“五岳庙”,画“五伦图”,排“五行歌”——金木水火土,生克皆有数。金为一,木为三,水为五,火为七,土为九。 我们还用“五音”度曲,借“五香”熏衣,饮“五浊酒”,除“五蠹”,消“五脏积热”… 总之,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见“五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