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字五行属什么?
瑷,读作ài(爱),本意是指靠近太阳的珍珠,引申义是美玉、珠母。《广雅》释之曰:“瑷,宝也。”又曰:“瑷,大珠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谓:“今俗别作瑁,非是。” 古书上多称瑷,如《周礼·春官·典瑞》有瑗,注:“瑷,文圭,天子佩之大璋也。”战国楚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玉璧,壁上有两孔,形似瑗,学者定名“瑗璧”。汉代画像石中有刻画仕女手臂上戴瑗的画面,足见其至迟在汉代仍是玉器。魏晋以后,出现用玛瑙等制作成的瑗,但地位仍很高。南北朝时,北方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后就葬于“檀石槐山”,此山因“世以璆琳、琅玕、水晶为椁(yòu),施五采之文,画日月星辰,为复棺之饰”——即里面用各种珠宝玉石装饰,外面画上日月星辰之类图案。“琰”,《说文解字》解释说是“赤玉”。
我曾在一本明代著作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人吃西瓜时要削掉瓜上的棱线,称这种瓜为“脱棱儿白璧”或“去棱儿白璧”,可见此时玉璋已经退化成了白璧。那么古人所谓的“瑗”,大概也是形状类似白璧而稍大的圆东西了。 不过,古代的“瑗”可不是谁都能佩戴的。据文献记载,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有相应的“瑗”作为标志身份等级的佩饰。天子用“大瑗”,公侯用“羔瑗”,卿大夫用“璧瑗”——其实这里的“瑗”和“璧”都是指的玉琮。至于平民百姓,连“瑜”(像珠子一样的玉)都佩戴不起,更不可能有人佩戴“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