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龙喜欢什么?

姜文宣姜文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龙王是金命,所以喜欢的是土; 2:龙王属于真神之类,与佛道有缘(佛教属水),所以其次喜欢的是水; 3:然后呢,因为金生水,水生木,所以第三喜欢的是木; 4:然后才是火、土…… 也就是说,在道家仙界,龙王首先应该喜欢土生金的顺序。当然这种喜好只是道家的看法而已。

5:但是,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细节:龙王先请求唐僧帮忙找金子(其实是让孙悟空去拿),当大圣取来后,龙王却说什么要金子无用,然后才说要找人借地方居住——原来龙王最需要的不是黄金,而是土地!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道理就在“生”字上。金虽然能生玉,但生出来的却是带刺的宝玉,即所谓“顽金顽玉”,而且生得很痛苦:金必须通过焚烧成炎,然后才能融入土里生长出玉来。从“生”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先有土,后生金。

6:不过,龙王既然是水属性的,那他最喜欢的还是水了。 所以综合起来说,龙喜欢土、水、木,最不喜欢的是火。 当然以上只是龙道的喜好,而人属火,所以和人打交道时,龙就会特别别扭。比如《西游》中的龙王:见到和尚就生气,见了道士很欢喜;碰到和尚求雨则不情不愿,遇到道士求雨却很热情积极地帮忙;和尚用水晶球求雨不用多,半碗左右即可,道士用黄旗求雨则须满满一缸;看到和尚身上带着的钵盂就想吐口水,看到道士手上的拂尘就忍不住想抓一把……真是种种讨厌的表现皆源自于人对火的追求。

尉迟睿文尉迟睿文优质答主

中国人自古就有龙的图腾,对龙也一直怀着一份憧憬和敬畏。

龙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龙更是权柄的象征。古人认为天下之事,龙尽知之,无远不届,无所不能。在封建的中国,“君权神授”,皇帝就是龙的化身,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有雷霆万钧之力,任何人都必须俯首帖耳。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五帝时中华民族的图腾,就是一条5爪金龙。

龙和中国人很近,又很远,其远也神秘莫测,变化万千;其近也无处不在,家喻户晓。龙是天上的神灵,是河里的蛟鳄,又是地上的蜥蜴。是人兽虫鱼的综合体,是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的混合物。龙的性格是温良恭俭让,龙的脾气是暴虐蛮狠毒。龙既是善良的化身,又是邪恶的象征,是福佑的赐予,又是灾难的源头。龙有九子,个个乖戾奸刁,不守孔孟之道,被古人视为不祥的象征。

龙是动物也是神物,既在凡间也在仙界。是现实之龙,也是梦幻之龙,还是文化之龙。从古到今,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会以一种动物作为自己人格和文化的象征。

关于龙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有起源于蛇说,有起源于晰蜴说,还有起源于鳄鱼说、马形说、燕子说、鲸鱼说、图腾合成说等。对于龙,历来又是众说不一。

据中国龙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材料称,龙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独创,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象征,它以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奋力高耸的冲刺风范,哺育着中华儿女,激励着他们为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地奋斗不已。中国龙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它正在与时俱进地向21世纪阔步前行。

龙是中国的民族图腾。所谓图腾,是指原始人对某一自然或人为物产生某种迷信,把它看作是本氏族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奉为本氏族的标志或象征物。图腾作为特定社会组织、部落集团或个人的标记,是区分自身与他人、本群与他群的象征符号和亲属纽带。我国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民族的融合过程有密切关系。据考察,原始汉族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一带的“华夏氏”,他们的图腾是熊。后来华夏氏族不断融合其他部落,不断攻伐周边部落,其势力不断向外扩展,他们所融合或被攻伐的部落的图腾也被逐步融合或并吞、同化。比如,黄河上游是“西戎”人的聚居区,他们以马(凤鸟)为图腾,华夏氏族融合了这一个部落之后,“凤鸟”也并入了龙的属下。这种部落间的战争、融合的过程一直没有停止,到舜帝“协和万邦”时,龙的图腾达到了空前的壮大,几乎包容了天下所有动物(也包括一些植物)的性能与特点。到了周朝时,“龙”被帝王所利用,成为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从而彻底脱离了原来图腾的意义,成了封建帝王的御用保护神。

龙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人们从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对于龙的起源传说,可以推断出其历史的沧桑和复杂的情景。例如,关于龙的起源的有关说法有:一是“龙起源于蛇说”、“龙是鳄鱼说”、“龙是蜥蜴说”、“龙是马形说”,还有“熊说”。二是龙是龙蜥蜴、鳄、蜥蜴等若干两栖类动物综合的形象,如“蛟”、“虬龙”、“螭龙等”等。三是龙是一种“综合型文化体系”,是由图腾(熊)、动物(鳄、蛇、蜥蜴)、自然现象(水、云、角状山、弧光闪电等)综合形成的神话体系。四是汉民族神话中的盘古是属于鱼类,盘古死后,他的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他的血液化为江河湖海,他的毛发化为树木花草等,由鱼而产生的龙则成为神灵,所以人们常把龙看作是水神和雨神。龙的最原初的形状可能是熊,后由“熊图腾族”与“蛇图腾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