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外五行仙家?
五行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普遍存在,并且影响巨大,不仅仅是中医,也不仅仅限于术数,比如武术中就有“内外三合”、“五步擒拿”等术语;在文学作品中更是比比皆是;即便是今天的计算机行业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5个100M的硬盘”这样的描述。
可见,“五”这个数字对于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到了今天,“五”还是这么重要吗? “五行”又是怎么来的呢? 《尚书·洪范》里记载了上古时期舜向尧提问关于治国安邦的问题,其中就提到了“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处土应为社,指大地神) 这五个元素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土就是地球本身,水生木应该是说水滋养着树木,金克木可能是说黄金能雕刻出精美的木头工艺品……等等。虽然每个元素都有对应的天地万物,但是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并没有特定的方向性——比如说“土生金”不代表金一定在上面的那个“金”。
后来,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了“五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这里面的“道”、“德”已经具有了阴阳的性质,所以这里的五行应该是指阴阳五行了。再然后,公孙尼子写了一本书叫《五行大义》,具体写了啥我也不知道,估计是和中医相关的。
总之,古代的哲学家和中医理论中把水火土风雷看成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的元素,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固定的生克制化的关系,而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五行的这个性质就被传承下来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然,在传承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歧义和误解,于是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对五行进行限定或补充,让五行更符合人们的预期或期望。比如,在中医的理论中,除了阴阳五行的学说之外还加入了五脏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的说法,并且在治疗时讲究“子午流注”的方法。
同时,因为金生水,所以有“金实水盈”的概念来表示金水相生;又因为水生木,所以有了“水涵木润”来形容水木相生。 如此繁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还容易让人忘记或者混淆其本身的含义。
指修习符咒类法术和辟谷服气的仙家。所谓外五行,是对内丹派而言。内丹家把内丹修炼中的精、气、神,比作体内五行。体内脏腑之气全靠精、气、神来调理滋润。“外五行”即指人体以外的五种物质现象。
汉代纬书称:“五行者,五藏之象也。”如东方木,与肝相应;主仁,主意,主声,主动,主生……所以,“外五行仙家”,即指以修炼心、肝、脾、肺、肾为目的的仙家。因他们不以五脏为修持对象,而取五行之形貌性情与五脏相通之理,效法五脏功能,外求符箓、咒语、丹药,或炼丹、辟谷、服气等以养身性。
外丹家服食丹药、辟谷、服气等,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后汉书·方术传》称华佗“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与人造术,若平民常通”。梁代陶弘景是“齐末五先生”之一,曾隐居镇江句容县句曲山,行医炼丹。他的弟子中,食松子茯苓而寿,年一百三十岁;服食硫磺、雄黄、云母、胡粉等,亦能年逾百岁。《周书·王庆传》也有此类记载。
内丹家将外丹家的服食、辟谷,也纳入其丹法之中。如《参同契》在论炼内丹的同时,也主张外食灵药,“伏食三华,日月之精”,“审御虚无,卒禽凤皇。龙媒凤皇,旷世绝踪……”“要当用心,思传圣业,求其至道,从古及今,变化相续,永无终毕。
所谓外五行仙家,亦即道教的方士术士。中国是个重视文化的国家,古代的知识基本上为士大夫所独占。方士术士之流,虽然在社会上也能谋生,但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通称道士为“羽士”,称方士“方外之士”。东汉刘向《说苑·善说》:“故士君子欲得度外之虑,以周流观于世,不可得矣。夫有市无贩,童叟不处;天下有道,士服重褐怀道以游。周之衰也,齐、楚、秦、晋始大,政教异俗,人殊论,世一变,士始通一术,挟一能,高谈应对,贯五经,驰百家,若涛之驰而不过。齐之稷下,楚之兰台,魏之东,多豪人辩士方术游学之徙,聚论讲议,仰畅国策。其辩漫衍而不可收□,矜诡而不可挽正,离散而不可部笼,若此,则士术多而邪说纷,人眩于名,迷于道。无性御心,反性情者,此世之所患也。”
方士从秦代起,便为帝王所用,献奇方秘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淮南子·人间训》:“方士之言,譬犹能持满水而行者也……天下无方士,天下之王公其忧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言:‘黄帝得上仙,独不得与神通。’……于是始皇欣然……乃令博士为《仙真人诗》,及方士仙人以见者,皆缙绅带剑,右排金城,左开玉阙。故方士多奇之,不之深察,岂信斯感哉?”
方士虽常得到帝王的恩宠,但也有祸患。《史记·封禅书》、《资治通鉴·秦纪二》都有记载。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卢生等东去海外求神山仙药,一去未归:“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秦皇帝大怒,使王翦击荆,兵至邯郸而还。”“卢生……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