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五行中属什么?
《说文解字》注“翎,鸟羽也”,段玉裁注“今俗别作翎,非是,古无此字”;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八十二记载“张咏闻其名,荐之朝廷……咏曰‘为吾辈立勋者’……”胡三省注“张咏常称道此人,有‘为国家拔天下壮士之名’。谓此人也,故以‘拔’望之……今之‘拨’字,误。” 可见,古代典籍里“翎”字是羽字辈的。所以,应该属于羽毛类。
但“翎”在现代汉语字典里却列在“令”部,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个形声字,且与鸟有关。其实,汉字演变过程中,有许多形声字的形旁逐渐模糊,甚至完全消失而被认为是形声不形声的字,例如“明、星、兰”等。这类字在古文字学中被称为“假借字”或“形声假借字”(旧称“本字”)。
这种字形上的变化显然是没有严格遵循造字规律的。但是,这种字在当今使用中也确实存在表意功能。比如“明明朗朗”中的“明”和“星月朦胧”的“星”,虽然在古代并无表音作用,但他们所表达的语义却确有联系。这里所谓的“表音作用”其实就是指代作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借代”。这些被“借用”而“形旁缺省”的字在今天已无可指责。
同样,作为古代的“形声假借字”,“翎”字在今天也不应有异议。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佐证:宋徽宗赵佶“徽”字的写法。《淳化阁帖》印本“徽”字第一笔“折勾”有一二笔之分,而其他刻本就混同为一字。根据宋代书家黄伯思的说法,这种写法是“误”。他给出的理由是“‘微’之本字一画皆短。”(见黄伯思《笔法源流》)也就是说,“徽”的第一笔应该是一撇而不是一笔。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印刷字体的简化字法都是把“徽”的第一笔写为一划(即一笔画),这显然是受了明代刊本《说文》的影响。因为该版本的小篆“徽”字的第一笔也是一笔,况且书中还有“凡徽字皆如是”的文字说明。这样的简化处理实际上是很不规范的简化字。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古代的一种五元论。中国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五行的属性及作用是:木主动,为生发、条达疏泄;火为热,有温热、升腾的作用;土主化,有运化、生化、受纳的作用;金主收,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的作用;水主寒,具有寒冷、滋润、下行、封闭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类。如五行与五脏在属性上一致,木性可疏,肝性疏通气血,故肝属木;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受纳化物,有助心行血,故心与小肠属火;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传导糟粕,有助肺肃降,肺大肠属金;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脾胃属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肾与膀胱属水。
另外,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通应。昼夜十二时辰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寒、热、温、凉的变化一致。辰、戌、丑、未四时土旺之时,是脾胃功能最旺的时候,是吸收营养的最佳时间,宜进餐。
古代哲人还将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宫、商、羽)等,均以五行归纳,并以五行学说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人体的五脏与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音等都有着极其巧妙的联系。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水。相生是指五行中的一种对另一种具有促进、助长、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五行中的一种对另一种具有制约、克服、抑制的作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发生了五行相生的异常情况是:木火刑金(过旺的木和火同时克金),儿母来克(子病犯母);母虚来子夺(母病及子)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果五行发生了相克的异常情况是:金水相生(子代母旺,过旺之水来侮火),木火土(木不生火而直接生土)。这种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也是疾病发生的根源。中医就是利用这种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指导临床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