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是五行中哪个?

陶启泓陶启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夕阳”的“夕”,在阴阳五行的属性归类,属于“阴火(乙)”,而非“阴金(酉、戌)”“阳木(甲)”或“阴土(已、午)”。 原因如下: 1.古代天干地支的记载中,没有“酉”,只有“戌”。《史记·历书》云:“太史令言:‘汉兴以来,日月薄食,日蚀十三次,彗星三十馀,五星犯守太微、帝座……’,又《汉书·天文志》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十二月戊子,“日南至”,也就是冬至,“日晷长至三百九十六丈六尺七寸四分”,同时说冬至“日出在西北一百一十五里,故曰朔日。日躔虚宿于初十半夜,昏中宫南五十里;”而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正月丙辰,“日出在东北四百里”,同时说此日“日夜分,阳气盛极,阴气微弱不能胜也……”由此可推知,古人把“戌”定为太阳落下的方位。

2.《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食气入胃,浊气下降,精气上行……故气在于胸腹者,必有形矣。血之与气,各走其道,故营气行脉中,卫气行脉外。” 这里明确说了“气”的运行规律,即饭后“浊气下行”,进食一刻钟后,“清气上升”。中医把这样的生理过程称之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对“土生万物”的解释。而古人根据这个理论推断出,“土生金”,也就是说五谷杂粮经过脾胃运化后,化为营气、卫气,供给全身需要;另外,《内经》中还有“金生丽水”,也就是肺主呼气,吐故纳新,生成肾气和命火,使心脏有温煦之功——其实这都是建立在“土旺四季”和“土生金”的基础之上。 如果按这个理论发展下去,“辛金”“戌土”都是正常的五行归属。但问题就在于,中医理论中是存在“反者道之动”的现象——“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所以有“润下作咸”。

3.既然有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依据,自然就得有反过来的现象。而“辛人肺气”之后,通过“反者道之动”生出“庚金”,显然不符合“土生金”的理论,因此就必须给“辛”找一个别的归位。而五行之中,只有南方“未”属阴土、中央“午”属阳土,既符合“土生金”,同时又避开了“丑未冲”和“午未合”的困境。于是“辛入午乡”就成了必然。当然,这种归位是不合理的,因为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胃肠功能在午时是最活跃的时候之一,而中医理论中又有“午时不宜泻下”的说法。

暨子颖暨子颖优质答主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金:具有刚强、严谨、肃杀的性质和功能。其基本运动形式为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向心、收敛、深入的运动和变化。如四季变化中从凉爽到寒冷、寒气凝滞的深秋季节就属于金行的“收引”的生物效应。

木:其基本运动形式为向外周、向上方的“升发”运动和变化。在四季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春季,就是木气“生发”最旺盛的体现。

水:具有寒冷、滋润、向下的特性。其基本运动形式为向外周向下“润下”的运动和变化。如人体中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运行是依靠心脏和淋巴器官这个动力泵而实现的。

以上五行中,土属中央,其位在中,其他四行均由其所化生,故称土为“万物之母”、“万物之源”。

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的性质和功能。其基本运动形式为“炎上”。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和功能。其基本运动形式为“坤厚”。

其实这五行并不是指5种具体的物质,而是5类元素,“金、木、水、火、土”只不过比较直观,便于人们联想。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接触这些具体的物质,才总结出5类元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