肣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中解释“肣”的偏旁“艮”时,提到其本义指“山足”即“山脚”的意思;而解释“肣”字时,则认为其本义是“腹中空”(《说文·肉部》)。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清代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已指出《说文》这种“分物”的不合理之处,认为“山下必有山”、“腹中空必出于鬲”。段氏的说法是比较合理的。“山足”与“腹空”从形体上看虽然有些相似,但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意思。段玉裁的看法较为正确,我认为“肣”应为“鬲”的初文并且本义就是指“炊具”即“炊鼎”的意思。“鬲”的本义即为“炊器”。
金文的“鬲”字作[鬲],可见“鬲”字上面有“竹”或“薪”(见金文字形[②][③])表示炭火烘烤(见金文[④]),下面为“皿”(见金文[⑤])表示器皿,整个字形正是表现“炊器”的意思。小篆的“鬲”字(見隸書「鬲」)下部“皿”的一撇改为短竖,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但汉字简化时又误认为是一字。
东汉许慎说“鬲”字古形“鬲”(見《說文解字·鬲部》),正像一個无底的鍋,表明它具有“虛中”(中空的)的特性,这正是“炊具”的特征。 “鬲”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发生了变化。南朝梁代儒學大師顾野王著《玉篇》載:“齟齒切,音主,炊器也”;唐代《集韻》載:“主利切,音柱”;宋代《類編》載:“直主切,音渚”;明代《字彙》載:“祖呂切,音煮”。可见“鬲”的读音由上古时期的[ɡɻeː˥˧],经过中古的[ɡʐʉː˧˦],再变成现代汉语的[zhiː˨˩˦]。
从“鬲”的本义“炊具”引申出“烹调方法”之义——炖。《广雅·释器》:“炖,煑也。”又引申出“味道好”之义。汉代刘向著《说苑·杂言》:“故越椒反易其君,而況比干乎!是皆仁人君子之孽也,而曰甘如饴,美如酎。”这里的“饴”和“酎”都是甜酒的意思,用“诒”(通“飴”)字表示,说明“饴”字在这里表示甜味已经相当明确。“诒”字上“衣”下“台”,象征送食物给君王(见“台”字金文[⑥],即《周禮·天官·內饔》所谓的“献諸侯內饔,進膳先嘗”),本义就是“饋食”,也就是“進獻佳肴”之義,由此又有“饋贈”“遺失”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