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偏弱怎么补?
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以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借助天干地支等符号系统,来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变化。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在运动中彼此关联,互为影响。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中医理论体系中很多内容都是与五行息息相关的。五脏有六腑,五官有五体,五志有七情……五脏之中,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首;肾者,主蛰,封藏真阴,寓元阴元阳于此,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源。 从五行角度来讲,心属火,为阳,其色赤;肾属水,为阴,其色黑。肝属木,脾属土。五脏之中唯有肺是金。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看,心火必得下温肾水,谓之“心肾相交”;脾土居中央,需得肾水和心火上下滋养,谓之“脾胃乃后天之本 ”;肝气须得脾胃之气生化,又因肝木升发之性,需得心火、肾水之温暖,助其生发;肺气清肃下降,可通调水道,助肾排水;肾水上济心火,使心肺之功益盛。如此,五脏平而不偏,人体健康大有保证。
如果五行之中的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木郁(肝气郁结),火郁(心火郁结),土郁(脾虚气滞),金郁(肺虚气滞),水郁(肾虚气滞)。 如果是因为某行太过引起的疾病,我们就要将其多余的行去除,这叫“抑强”,常用的方法有:泻法(药物针灸),格阴(饮食疗法)等等。
如果是因为某行不足引起的疾病,我们就要将其虚弱的行补益,这就叫“扶弱”,常用方法有:补法(药物穴位注射),滋容(饮食疗法)等等。
总之,要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