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的基本概念,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行”,是“行者”、“行动”之意。五行其实就是指五种运动状态的现象。 后来,人们把“行”引申为事物的“运行”“流行”“行为”“操守”“信用”等含义,由此产生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
先秦儒家著作中,往往将仁与礼比喻为水火。《论语·子罕》中有“智如水,仁如泽”的说法;《孟子·离娄上》中说:“夫人必自辱,然后人侮之,君必自弃,然后臣弃之。”此处“辱”与“弃”,皆为水在下的位置。可见,在儒家的思想中,水是处于下位的。 但到了先秦道家这里,情况恰恰相反。《老子》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里是将水放在上面,比喻道德的最高境界。又因水往低处流,所以这种以水喻德的方式,实际上表达了对“居下”的推崇。
到战国末年,阴阳家著书立说,将“阴阳五行”运用到社会生活上后,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史记·乐书》中载:“土居中央,尊而不害,故谓之坤。”此处土被置于中央,成为众阳之主。
汉初著名易学大家京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次用五行来表示季节。他的《易纬乾凿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月立春,天地始交,天气暖于地气,故曰木。二月春分,雷乃发声,雨水增多,其生物也盛。是故谓之长。……三月清明,土位于中央。所谓温湿之时,草木发芽,乃生发之气发越于外。……五月芒种,阳气应乎上,阴盛阳微,故有丁火制金之象。……九月寒露,水在中央。静而能生,故能包物。……”从此之后,这种以五行对应五时的说法,成了汉代易学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