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不是来自易经?
《五行》一书并非出自《周易》,此书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是古文献中讨论五行问题最详备的一种著作。 《尚书·洪范》“五行”、“五事”、“五福”、“六极”等名词出现较早;金木水火土在中庸(原文无“五行”二字)中也出现了;春秋后期子产相郑伯以五行论阴阳休王。
战国时期楚国人红蓝二氏著《五行大义》,这是最早的五行专著之一,但已亡佚。汉初司马迁作《史记·历书》用五行解释五星运行规律;扬雄著《法言·五行篇》系统阐述了五行学说,这是今存最早论述五行之书的篇章;东汉王充著《论衡·五行篇》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及其理论;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引入了五行概念。
汉代的京房易学、唐代的虞夏周易、宋代的张喆易都使用了五行术语或五行观念。 从上面简单的梳理就可以看出,五行学说在春秋末年已经产生,历经战国、秦汉不断发展完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即来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 《周易》中的爻象、卦象都可以表示天体运行状态;阴爻阳爻可以象征昼夜寒暑;而八卦更是与大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如震为雷、为春;坎为月、为雨;艮为山、为春末夏初……先天八卦方位图中的西北缺角被古人视为阳气始升之处,故取名为“乾”,而西南的低陷则被称为“坤”,因为那里是万物滋生之地。
《系辞传·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以及“大衍之用,夫乾知所以成天下之务,知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并济。”这里的乾坤也就是指天地、日月,其实也就是指阴阳。这说明《周易》中的阴阳学说实际上为五行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而将这五种元素配属五行仅仅需要一步——把五行的中心定为土,因为它位于中央,又属黄色,而黄色正是大地本色,所谓“中央黄色”是也。这样,五行土居中央而生四方,东方青木、南方炎火、西方燥金、北方水冰、东北黑土。
这种配属当然是有道理的,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土产生的,例如:“土爰五谷,食也。”“土载五行,天之行也。” 五行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它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的。这是因为古人发现,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都有它的生成顺序和过程,例如植物的生长,先是萌芽(木),而后生枝发芽(火),由苗而花而实(土),由实及落而成尘(金),由尘再化为水和泥土。五行中的每行都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这是建立在阴阳平衡基础上的。
五行思想萌芽于殷周,理论形成于战国。在殷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木、水、火、土字,却无金字,商周占卜时也无金属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判断五行思想产生于殷周。
五行理论出自阴阳家邹衍。《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邹衍以齐相将田单攻骑劫,大破之秦,虏金城。其后,燕用公孙操,齐用 Conversation 陈轸、楚有李斯,故齐、楚、燕、秦各自 Proud 孟子方善。而邹衍以阴阳,然其说与孔孟迂阔,而拘者争问鬼神。人事既以天命,而天道齐,故曰:‘无寿夭。’其语虽殊,不外于六辟。桓谭、王充皆以谓:‘邹衍乃五家之奸猾之言。’然其推五行之运,更相胜衰,秦自谓,有水德时政治尚黑。故后世言变法改作,为五行者多所言说,不足采也。”认为五行家的思想是各家学术的奸猾之说。
五行说与阴阳两家结合,到秦汉更为流行。董仲舒、京房等将五行与“五事”合而为一,认为人世间,五行比生,比克和相乘,相侮的反常关系,以及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反常关系,以及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都是“气”的变化,必然体现在“五事”上,“五事”的过失和灾异,说明政权和统治者的统治和德行,已经发生问题,这是上天对人的警告。认为只有根据“象春冬”而施政,才能得到人们,只有根据“象春冬”而施政,才能得到人们的归顺,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这种思想曾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
汉代,纬书兴起,纬候以阴阳五行说和儒家经义相混合,以经书内容附会牵合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迷信学说。纬书中的“五行”也同经学中的“五行”完全不同。它们以“五行”为世界本源。五行生化流行,是所谓五运。五运兴衰,是所谓“六气”。六气司权,政令行。政令不时,则有淫威。淫威为怪气所交,而为灾异。灾异出现,是上天对人的警告。人们必须在政治人事上,与五行生克之数对应、协和,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所以,纬候学说中“五行”已具有了某种宿命论色彩。
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利用经学中的五行思想和部分纬候的思想杂以自己发挥,使五行学说纳入理学的体系。但张载、朱熹的五行思想,实际上已经与《尚书洪范》中的原始五行思想内容大不相同。他们以阴阳之二气化生的木、火、土、金、水之五性,与道器、理气一样是同实异名。五性的流行是气化的作用和结果。而气化的“理”,则在流行中得以呈现。故五行实质上就是气的五种形态。五行相生相克之气是在天地之中无处不存在。
“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我国殷墟龟甲上就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记载。《说文》云:“五行,水火金土木也。”它与古代西方“五脏”相联系。历代医家在论述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时,广泛地运用五行的理论加以阐释,逐渐形成了以五行学说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五行学说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助长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历代对五行的注释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方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有以五材为代表,有的以五方为主。有的把五行说成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