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属于五行中什么?
殷,读作yīn 。繁体字“殷”,结构特点为上中下结构。简体笔画10画;部首为贝;五行属性为土;异体字为崯;通假字为因(《说文》通假字)、裀(《集韵·平声·侵》通假字)。 简体字“殷”是“殷”的简化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列出了8个简体字“殷”“殷红”“殷实”“殷勤”“渊泉”“渊源”“殷墟”“殷鉴”。 甲骨文的“殷”字像双手捧着东西的样子;金文的“殷”字加上了底部的符号代表器皿中的之物,形状像是装好酒的酒爵。小篆的“殷”字形状像是倒扣着放着的酒爵。汉代的隶书增加了偏旁笔划,变成了今天的写法。
“殷”字的本义就是盛装的酒。引申指“盛大”“深厚”“热情”“丰富”等。 “殷”还指古代民族之一,位于中原地区,周武王伐纣,他们加入了周的行列。这个民族的遗址被称为“殷墟”。
《说文解字》:“殷,盛也。从皿,音盈。”即意思是“殷”的意思就是盛大、丰富,字形用“皿”作形旁表示与“器”相关,读音同“盈”。 《论语·泰伯》中有言:“大哉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其中的“荡荡”意思说的就是“殷”的含义——盛大。
五行的推导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名称来表示,一般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周而复始的发展变化,称之为五行的相生。古代人们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学说。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的规律,也广泛地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如在脏腑生理方面,用五行的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的相互滋生和资助;用五行的相克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维持平衡。这些关系的异常变化称为五行的相乘、相侮关系,在病理上就是临床出现的异常情况。中医学就是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论述人体病理变化并在临床上加以治疗。
一般用于推算八卦中人或事物的命运时,一般是先查出人或事物所属的五行,并查出事物运行的八卦方位,然后,用生其人的五行所在方位代表吉方,用克其人的五行所在方位代表凶方。如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中央属土,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一个人的五行属木,那么他的吉方为东方、南方、中央,他的凶方为北方、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