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五行属什么属性?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基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知的一种体系,这种认知在东汉时期形成了儒、道、佛三家的融合,《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这一系统,并做了论述。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它们有着自己的性质和方位,同时还会相互影响、相生相克。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脏与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志、五味、五色也与五行相匹配,即怒属于木,喜属于火,思属于土,悲属于金,恐属于水。
中医理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阴阳平衡,生命才能和谐。人体的小宇宙也要讲究阴阳平衡,如果体内阴阳失衡,疾病也就产生了。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能较好地反映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此指导人们的生活作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1.相生 所谓相生,即为互相滋生、互相助长之意。《礼记·月令篇》中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孟夏之月,茂德在火」。可见,春天草木发芽生长,其旺盛之气具有生发作用,所以春季属木;夏季万物茂盛,其旺盛之气具有滋养作用,故夏日属火;秋季树木果实成熟,其旺盛之气具有收摄作用,故秋日属金;冬季草木凋零,其旺盛之气具有封冻作用,故冬日属水。
五行相生的具体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只要有一方强壮,其他四者就会相继旺盛。例如,由于「火生土」的缘故,当火旺盛时,土就会随之而来;又因「土生金」,当土旺盛时,金也会随之产生。 当然,这里的旺盛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旺盛,而是相对其它四行而言,它在五行的位置处于「得令」状态,它的力量被无限制地放大了,其它的四行则被「弱化」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是不可能单独强大的,它们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2.相克 所谓相克,则为互相制服、互相克制的意思。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相生相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每一元素都有克制别的元素的特性。如,春天阳气生发,万木复苏,而一旦气温升高至35℃以上,就会抑制植物的发芽生长。这是因为高温「克」制了春天的生发功能。但此时植物并没有死亡,它们的根还在努力汲取营养,等待下一个轮回的春发。又比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物质的吸收,这就是土(脾胃)克水(肾)、木(肝脏)生火的典型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并非单独起作用,往往是两者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因此才有「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的说法。 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辩证法」,它试图用五种载体(物质、能量、信息)来概括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尽管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但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已显落后。然而,中医学正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用药组方,这才是其值得我们传承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