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五行讲养生?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点是具体而微,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相互影响,构成了万事万物。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道德经的“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阳(火)月亮(水)阴阳(土)少阳(木)少阴(金)。而五行中的每行都有它的阴阳属性(这里阴阳不是指性别)。比如木的阴阳是甲乙;火的阴阳是丙丁;金的阴阳是庚辛等等。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五行和五脏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并在东汉时期用五行学说解释了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行学说的内容包括:
1.五行的性质:五行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即阴阳属性。
2.五行的作用:五行的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3.相克的次序:克者,克制、胜之之意。五行相克的具体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就是说,当一方过于强大,就会压制另外一方,这是一种矛盾的运动形式。
4.相生的次序:生于,有生育、滋生之意。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一样,这都是由于五行间的能量传递关系所决定的,也是矛盾运动的形式之一。
5.过盛及不及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五行也不例外,它有阴阳之分,就有过旺及衰弱之说。例如,一个人生病了,如果检查的结果是他的肾阴虚极度旺盛而导致心火旺盛,出现了低热、盗汗、心烦等症状,这种情况就叫做“阴虚则火旺”或“阳极化气”。而如果检查发现这个人是肾阳虚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小便清长等症,这就叫做“阳虚则寒”或“阴盛格阳”。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五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脏腑器官,这些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它们之间是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是非常科学的。 二、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来养生保健 运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人们的起居作息是很有讲究的,根据古人经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生活规律:人体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气血循环来完成的。而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规律,即昼夜间规律性流动。人要顺应自然的昼夜变化规律,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样气血才能运行通畅,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否则,睡眠不足或者熬夜,会使人体内阳气虚衰,阴气亢盛,阴阳失衡,百病丛生。
2、适宜的温度和适度的日照: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有所起伏,适当的高温有助于提升人体的阳气,而过低的气温容易损伤人的阳气。春季养生应注意适时添衣保暖,以免寒气伤阳。相反,夏季应尽量脱去轻薄的衣物,使身体能够感受到适度日晒,以促进阳气的升发。
3、节制嗜欲:人体的情志变化很大程度会影响疾病的预后转归,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节欲戒悲(喜),可以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