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末时五行属什么?
公元1645年,农历乙酉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南明成立等等。而今年正是丁末年的开端!很多朋友对这“丁末年”有些好奇和疑问,这“丁末年”到底什么意思呢? 这里要先讲讲干支纪年法,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纪年方法之一。它是以天干地支排列组合来标记年份的方法。其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每六年一个轮回。(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周期下来,天干地支全部轮一转,而年份正好是60年这样一个整数。也就是说每隔60年,天干地支标记的年份就会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六十甲子”或“花甲子”。用“六十甲子”记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使用。
那么回到问题中来,为什么是“丁末年”而不是其他?这是因为每当甲子之年到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卯时(5点~7点),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寅位(即东北方),这时天地间的阳气逐渐旺盛起来。此时正值冬季,所以古人将冬至到立春这段时间称为“阳极”。 到了立春这一天,斗柄指向艮位(东北),天气开始慢慢回暖,大地开始出现万物复苏的景象。因此立春被定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而后随着阳气的增多,时间一天天过去,当太阳到达黄经315°的时候,就是春分节气,这也是古书所说的“昼夜平分,寒暑均衡”的时刻。
一般过了春分之后,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长,而夜晚则会一天比一天短。然而到了农历四月,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昼长夜短的情况虽然还是如此,但气温却开始逐渐下降,特别是傍晚和凌晨之际,温度往往会出现骤降,这是由于冷空气南下造成的。而且越往四季中的夏季,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进入五月,随着立夏的到来,温度继续下降,尤其是晚上露宿野外的话,很容易受凉感冒。因此古人根据月相的变化,把立夏分为三候:“初侯,蝼蝈鸣;二侯,蚯蚓出;三侯,王瓜生。”并用“蝼蛄鸣、蚯蚓出、王瓜生”来表示仲夏时节的开始。 而“丁末年”的意思就是:农历辛丑年、壬寅年时冬至所在的那一年。这样解释大家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