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指男孩还是女孩?
“少年来来往往”中的“少年”显然指代的是年轻人,而“翩翩少年郎”里的“少年”自然是指代年轻的男子了。 不过如果单独把“少年”拿出来讲就有些歧义了——指的是年轻的人还是年轻的男人呢? 拿《木兰辞》来举个例子吧。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明显指代的是“花木兰”,指她装作男人的样子,所以用“少年”代称。
可若是说“少年郎”呢?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里明显是指出家人“乔装”成公子,所以也用“少年”代称。但这里“少年”的性别无疑就是年轻的男子了。 同样,在《窦娥冤》里,“少年”也指代年轻男人——“你这该死的泼贱!人离乡贱。你既无亲眷在这里,又是外乡人,俺这城里有司管营,官监,提牢,你都认得,都与你打发了罢!我着这小厮去,叫他快寻个主儿伏侍。”(第一折)
可见在唐宋时期,“少年”是有男有女的,指代范围比较宽泛。 但到了金元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元杂剧创作兴盛,文人参与创作,他们继承了唐宋时期的文言传统,又受到金入居中原后带来的东北汉语影响(诸如“贼甜”、“歹毒”、“兀的不绝后啊”),创造了“正字法”并编撰了《切音字》,为推广北方话做了基础工作。
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如《西厢记》(王实甫作于元代)和《牡丹亭》(汤显祖作于明代),用字已经相当规范统一。而“少年”这个词汇也不例外。
元杂剧及明清传奇中,“少年”多指代青年男女,且多为爱情主题。比如《西厢记》中“小生则索倚门愁坐,大姐须索暗里思量。”(第三折)
再比如《蝴蝶梦》第二折:“他若还拿着招子来,到家里对着魂灵骂一场……道不曾离了我半米远,风沙迷了眼睛,倒吃了那一惊。”这里的“他”显然是年轻的女子。 而到了明末,“少年”几乎成了“青少年”的代称。李渔的《风筝误·结尘缘》:“小生乃杨郎,向在江湖卖药。”(第二折)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已少有“少女”“姑娘”之类的称呼,女性一律被称为“娇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