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明星有谁?
从80年代中期起到90年代中期止,明星为商破产者甚多,马连良创办的天兴楚舞厅是其中之一。
舞场是旧社会京剧戏班中的行话,含有“茶楼酒馆”的意思。马连良喜爱舞场,不仅为的是在京剧同行或梨园界其他行当中寻找艺术朋友或知心朋友,更主要的是为了得到信息,他需要了解北京城区哪些大院里新近搬进高干、大款,而这些新来者当中有无京剧爱好者。如果有,马连良就有可能会登门问安,随带礼品,然后亮一嗓子,再来一段《借东风》,他要使对方高兴,讨取酬谢,这便是他生财之道中重要的一项私活。
马连良是爱财的,他爱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不仅爱取之于人,也爱取之于已方的演职员。例如他担任主演的剧团,在50年代末曾到山西某地农村巡回演出,当地群众生活极为贫苦,为数众多的社员衣衫褴褛,有的棉裤和棉袄还是“盖片”,即只有前片,后片一片空白,全靠两个手托着前面的棉片。尽管如此贫困,马连良在卸装之后还要举行酒会,与知心朋友和当地官员们寻欢作乐,并将剧团的全体演职员的饭粒钱按例扣下,为的是怕酒会花销不够。
马的经商活动很早便开始了。他在未参加北京京剧团之前,便在虎坊桥东头、前门箭楼西侧经营一座舞厅和一家冷食馆。舞厅名为“天兴楚舞厅”,冷食馆名为“天兴楚冷食馆”。舞厅、冷食馆门前有几根粗大的木柱,每根木柱的漆成深红色,上面油饰着“×××偕×××游楚苑”之类的题词,那都是达官显贵、大款明星们与马连良厮混时留下的手笔。
北京前门地区的房地产升值较快,天兴楚舞厅和冷食馆也不例外,马连良想在此处谋发展。他在北京京剧团期间,曾将一部分京剧团的离退休老人请到团办公室,马连良把他们视为可以当面对着说话的“同路人”,借故召请,当众商讨天兴楚舞厅、冷食馆改造成商住楼、家属楼一事,并征询大家有何高见。马连良当时表示,如果大家同意的话,改造工程一启动,大家便可以以优惠价格订购内部房屋。这是后来破产的直接原因,因为此楼的改造从开工到竣工一直难以落实,而在此期间,离退休老人却已预交了房款,马连良为此欠下他们的“内债”无法还清,最终导致破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