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五行属什么的?
1,“五音”概念的演变 《乐记》说“宫、商、角、徵、羽”是“天、地、人三才之道也”(这是五音与天地人三才的哲学关系);后来又有说五行和五音关系的说法,比如《管子·地员篇》云: “凡听琴瑟鸣弦,以候和者,其始而不合,不并,而烦乱,不可治,既而合,并和,而益益,良且益,乃止。是谓圣人之德,不失其中正者也。故曰:宫、商、角、徵、羽,五者,阴阳上下交也。” 五音配五行,宫属土居中央,商为金在西方,角为木在东方,徵为火在南边,羽为水在北边,五音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这样的循环往复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正是天地自然运行和人活动的秩序和法则。
2,音乐本身也有自己的声律规则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是七声清音四音列: 纯五度排列的是:宫、商、角、徵、角;即古汉语中所说的“黄钟”、“大吕”、“太蔟”、“姑洗”、“夷则”——这五音构成了我国音乐的传统。 清商五音是:宫、商、羽、角、徵,也就是现在的“商”“角”“羽”“徴”“宫”。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而且古人对自然现象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心,所以他们在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一一归拢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时,便赋予了这些声音以象征意义和象征属性。这样一来,音乐除了供人们欣赏娱乐之外就具有了更加深刻和重要的意义。
3,五声之变与宫调式 以上说的都是关于五音或者七声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上,中国传统音乐并没有完全遵循理论上的五音或七声进行演奏。因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音程关系以及更为丰富的音阶构成方式。他们把这些发现归纳总结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及创作原则和规范。这种独特的音乐艺术语言就是所谓的"变"。所谓"变"其实就是对传统的五声(五音)或者是六声音阶的一种变奏。
4.“五音”和“七音” 在上面提到过,在中国古代的乐学理论中有五音和七音之分。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从它们的来源就可以窥见一二。五音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认知过程和经验积累,它更侧重于自然属性的描述;而后七音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人为赋予的声音秩序,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因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但无论是五音还是七音,它们都属于泛音列范畴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5.十二律吕的起源与发展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有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帝者十四人,其不及者十一人,余若轩辕氏、青阳氏即颛顼帝,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韩流卒,子孙祀于晋。”由此可知,颛顼所出的昌意是黄帝次子,他有一个儿子叫韩流。韩流的孙子高辛帝有个儿子名叫帝喾,他的三个妃子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放勋便是尧帝,少子契便是商朝的始祖。 从上述文字里可以找到舜、禹、周、商、夏等朝代的历史渊源。但有一点令人费解:既然史籍中记载的都是“帝喾之子”(《史记·五帝本纪》),为何到了尧舜禹的时代却变成了“黄帝之子”(《史记·夏本纪》)? 对此,司马迁的解释是:“自颛顼至尧,皆同母而生十一子……”据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这样一段故事:当年黄帝在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之后,又统一了中国大地,为了彰显自己无上的权威,便立九鼎镇九州,以此作为天下共主。
6,“三分损益法”的由来和发展 相传,古代有一位善于推算的天文学家名叫伶伦,他在黄帝时期曾受命负责采集铜铁,然后依照黄帝的要求制成了十二管,并以不同的音调来加以区分,这就是最早的律管。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编制成了一套完善的律吕系统,这套律吕也被称为“三分损益法”。 所谓“三分损益法”就是用一根长度为9寸(10分=1尺,10尺=1丈)的竹管,将其分成三部分,依次截去各部分的一寸,这样得到的两个长度分别为6寸和7.5寸的新笛管分别叫做“黄锺”和“大吕”……依此类推,依次得到五个全音(八度)以及七个半音(五度)。 按照这一方法可以得到十二个不同音高的单音: 黄锺:81cm 大吕:75cm 太蔟:65cm 夹锺:56cm 中锺:49cm 林锺:41cm 夷则:35cm 南锺:28cm 无射:22cm 应锺:17cm 颛顼:12cm 咸池:9cm 祖溥:6cm 黄锺:-6cm 这个系统就是以三分损一而得的黄锺,再以六七分益所得之律吕名为太蔟、夹锺……如此类推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