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是什么五行?
关于楚国五行的讨论,应该是有问题的。 首先从先秦时期的阴阳家看,“五行”是作为五类基本属性的概念而存在的。所谓“相胜”与“相受”,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土克水,火生土这种关系是不变的;只不过木生火,火生土的关系被倒置了而已。 在《尚书·洪范》中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分别对应仁、礼、信、义、智这五个德目,在五行之间也有其相生相克之道。所以“行”字具有德行之意,故五行又称“五行之德”或“五常之性”。 到了战国末期,阴阳家的邹衍发展了五行相胜的思想,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将王朝的兴亡归结于“德运”的变化,从而为周秦更迭提供了理论依据。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虽然被秦始皇采纳,用以解释秦朝一统天下的合理性,但这显然并不是官方承认的理论。而且由于邹衍本身只是阴阳家在齐国发展的一支,因此在政治上并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先秦时期,并没有人认为以五行来定义一个国家的性质或者特点是个合适的选择。这一点可以从对楚国的称呼上体现出来——无论是楚还是南楚,都从未与五行之一联系起来过。
到了西汉初期,随着儒家思想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五行开始成为国家认同的一部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汉代的政治和五行联系在一起,认为汉是土德,而土德对应的是黄色。因此汉朝的服饰以及建筑装饰均以黄为贵,并一直沿用到东汉末年。 但此时,五行论国还只局限于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大多不受约束。其中又以西北方的匈奴最为典型——匈奴单于自认黄帝之后,但因其居北方,色尚黑,故不以为自己是土德。
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实力空前强大,汉帝国的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才出现了以五行论定天下诸侯的局面。《史记·五帝本纪赞》有云:“余读《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未尝不兴感喟叹息者焉。至于轩辕,吾犹弟也,轩辕外孙子而佐汉,唐虞之际,岂可道哉!”司马迁认为以五行论诸侯,正反映了刘邦出身卑下的事实,这对巩固刘氏江山、提高刘邦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五行作为国家属性的标准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