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五行属什么?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行"指道路;五行就是指五种不同性质的东西——水、火、木、金、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性:水往低处流,火朝上空燃,木往外生长,金从里边出,而土则是水与火的中间产物。 自然界中确实有所谓的五行,如树木分枝干、枝叶为五,土壤由砂石、草木根、泥土组成等。
然而这里所说的五行与我们现在所用的五行有所不同了,我们所说的五行是古人通过对宇宙的观察归纳出来的,即古人看到世界是有“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于是就把这些物质命名为“五行”。 用现代话描述就是:大自然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分为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而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认为构成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元素都是微小的颗粒,并且提出了元素的相对原子量概念。 在道尔顿之前一些学者就发现了元素间的比例关系,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于1807年系统地提出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对原子质量表。他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后来被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验证并完善。
随着物质的微观结构的不断发现,人们用新的方式理解着自然的奥秘。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加以量化,形成了现在的量子化学。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五行”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五种元素(或者说五种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与不同的形态变化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