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五行是什么?
“羿”“大羿”,上古神话中的射日英雄。《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所居之丘,日之夕下,饮于河渭;又饮于漳渊(一说即黄河),渴死。复其形,熊且黑。” “禺”,《说文解字》释为“帝喾侍臣”,段玉裁注引古音说认为其本义是“猴属”(见《说文解字注》)。“禺”在商代是一种祭祀用的活人——被祀者以“禺”为名。
到周代,“禺”变为周天子祭祀山川时用的一种牲畜——“禺羔”(《礼记•月令》)。春秋战国时,“禺”指猴或猩猩一类的动物,也作动词用,意为“弄璋”、“嬉笑”(《礼记•檀弓下》)。 战国文字中,“禺”还借作“侯”,如秦公簋铭文“秦侯作宝尊鼎”的“侯”,就是“禺”(u3000)。 “羿”,《说文解字》解释为“射箭的人”。《史记•夏本纪》载羿“是曰后羿”并言其善射。
“大羿”,与“羿”同。汉代的经学家们认为,羿族的首领叫大羿,是个神射手,他教人们如何射鸟猎兽,如何制作箭矢,怎么修理弓弩。这个“大羿”,其实就是传说中尧舜禹时代最著名的射日英雄羿。 “蚩尤”或“蚩蚩”,《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他是“有人衣青衣,名曰蚩尤”。“蚩蚩”又称“蚩氏”、“蚩姓”,汉代学者王充认为“蚩者,奴称也”。东汉高诱在注释《山海经》时认为:“蚩尤,神名。” 后来这种称谓流传开来,成为奴隶和奸佞小人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蚩蚩”一词,代指坏人。 “夸父”,先秦典籍中并无这个称呼。汉晋之人始见于记载,说他本是神话中的大羿,因射日有功,深受帝喾喜爱,被赐姓“姬”,后又受封于“吴”,因此又称“大羿”、“羿吴”、“姬吴”。后因罪放逐,出走时又因“夸父”擅离职守,逃到褒城后被逐出周地,死于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