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字五行属什么?
“牯”字的五行属性,古书未有记载。 现在网上很多书籍和网站,都错把“牯”字写做“蠱”。 “蛊”字在现代汉语中读gǔ 。但在古代汉语里面,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 这个读音在古代是指“毒虫”的意思。所以《黄帝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形相似……此所谓五疫也。”里面的“瘟”“疫”“疠”等字都有指代“瘟疫(传染性疾病)”之意。而“蛊”的字源字形,也都是从“毒虫”之义而来的。 所以用现在的汉字理论来分析“蛊”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带“火”或“土”的。但是古人并不这么认为。
古人用一个字表示一种事物的时候,是用象形的方式来表示的——这就是古代的“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的是:像物体的形状;会意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的字符放在一起表示一个新事物的意思;形声是指一个物体,发出声音并且有形象的意思等等。 用这种造字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鼓”字的字形,进而推知“鼓”字的声音——因为“击鼓”会发出“咕”的声音。而且古人发现“鼓”的形状很像“腹”的形状。因此可以知道“鼓”的发音与“腹”有关。
“腹”字的拼音为fù,第一声。用反切的方法给汉字标注发音,是明朝才开始出现的。所以根据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拼音系统,无法准确知道“鼓”字古时的发音方式。然而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鼓”字早期的字形很像是一个“鼓”上面覆盖着“腹”的样子。我猜测上古时期的“鼓”读gǔ,第二声。 用古代的文献资料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写道:“鼓,拊鼓也……蜀人谓之鼔。”这里的“鼔”字古同“鼓”。而“蜀人谓之皷”里的“皷”字,就是今天的“鼓”字了。
蜀地之人把他们的“鼓”称做“鼔”。可见“鼔”字在古代是“鼓”的异体字或者说繁体字。而“鼔”字的偏旁“乙”字形结构,正好像一个张开的手掌按着鼓面的形状。所以我猜“鼔”的第一笔笔画应该是一个短横,而不是现在的“竖折”。这样“鼔”和“鼓”的古字相同,都是读gǔ 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