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取名应该怎么取?
生辰八字中,天干地支分别代表着命主的天和地。而金木水火土则分别是五个天干、五个地支的纳音。 其中,天干地支有如下关系: 所以,如果知道一个人的年干支(即年份地支),加上他的月份干支(即出生月份地支),便可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命运走势。
当然,仅凭年干支与月份的干支是无法全面分析一个命格的,还需要知具体时辰干支。 然而,很多家庭在宝宝出生后,会在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给宝宝取好名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据上述方法来测算,势必会因缺资料而无法入手。 所以,古人就采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年月日时各个时间段的干支,代替无法得知的具体时辰的干支。这种用干支表示的时间概念,与我们现代所了解的“子时”,“丑时”等是有区别的。它把一昼夜划分成了24份,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段。
每个时段的起始时间,是按照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和67.5度所确定的。也就是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从东偏北67.5度出发,走过整个黄道,每年运行360度,走完24个时辰。 月建是以阴历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因为每个月月球都会绕地球公转一圈。也就是说,阴历每月初一时,月亮恰好位于黄道与天空的某个交点附近。由于地球运行速度较快,当月亮运行到黄道与某一天支或地支形成360度的循环时,当天对应的那个地支就叫作月建。
根据以上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组数据: 年柱:当年公历一月一日之时所用的干支; 月柱:出生当月农历一日之时所用的干支; 日柱:同一天中的第二个时辰的干支; 时柱:出生时辰的干支。 这样,就算不知道具体的时辰,也可以大概判断人生的运势轨迹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五行相生相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古人认为,五行和五方、五色、五音、五脏等是相互对应、相一致的,应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各种事物,描述或推断事物的运行变化规律,并由此派生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而这五种物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即所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火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金克火。这种生生不已、相互制约的运动平衡原则就是宇宙的秩序。
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和逻辑严密周到,五行学说所阐释的宇宙观和认识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渗透到中医学、建筑、武术、音乐、歌舞、图腾艺术及中国传统的姓氏人名文化中,产生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用五行学说取中国人的姓名,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伯有圣,能植人于朝,虽获罪而免,又复于政,故立其族子而字之以伍,曰子产,以为其贰而立之,且字之以国,将使嗣也。”杜预注:“伯有,伍氏也。伍,水行也,故字子产曰国,国,金也,取其能克水也。”伍伯有有篡夺郑国君位的可能,所以郑国立伯有的同族之子,将他字为子产,金字的“产”用来克制伍伯有,同时又字他国舆,以此表示地位比伯位还要高(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所以,《左传》这里的记载证明,春秋时的郑国就已经有人开始利用中国人的“五行姓氏名”中的“字”来调整“姓”和“名”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