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五行分别属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猜题主是想看清末四大奇案的电视剧《杨三姐告状》吧。 该剧中杨三姐的判词中就有“大凡戊戌年成阳府雨雹伤苗,甲辰年山东黄河决口”这样一句。 “大凡”说明前面还有几句,“岁次”说明后面还有年份。这就暗示了,在“丙午丁未癸酉甲戌”这一组干支中,甲戌年是特殊的,因为发生了“戊戌科场案”“甲辰黄河决溢”两件大事。
于是我们找到丙午丁未癸酉甲戌这组干支,看看有没有其他年份发生类似的事。果然!丙子年的黄河决堤和乙卯年的雨雹灾都被收录在了《嘉庆帝实录》里: (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报河南汝州雨季塌方压毙人畜。据查明,本年八月二十三日夜,暴雨如注,水深数尺,城内外尽成泽国。是夜,南关外民房倒塌无算。二十四日,西大街北段塌入河中,漂没商民房屋数百间。二十五日,东门外北大街塌入河中,顺治门(明代称丽正门)附近房倒数处…… (嘉庆二十年三月)十二日,河南巡抚蒋彦超奏,南阳府镇平县三月十一夜间风雨暴作,平地水深二三尺,淹死男女二百余人。
另外,在《清史稿·地理志一》里有一条关于戊戌年的记载: 新乡县故城,州西南五十里。乾隆三十五年水浸,城多颓败,移今州治。 卫辉府河患,始自明嘉靖间。黄河自山西铜鞮县北经直隶长垣、东明诸县境内,历浚仪、封丘、杞县、太康、西华等县,至陈州府之淮阳县,北流经鹿邑、亳州、砀山、虞城、夏邑等县,至徐州贾汪区青山泉乡,东南流为微山湖。 清初,黄河屡经改道。雍正六年,河道总督张师载疏言,黄河北流经砀山、虞城、夏邑,由商丘县东北流入沛县,又东北入徐州,是为中运河。
从这条记载里还可以知道,夏邑县的旧县城被水淹没了,所以迁到了现在这个位置。那么结合夏邑县境地图来看,乾隆三十五年刚好是在该县西北的新县城建成之后不久,而新县城正好位于戊戌干支的“戌”字上。真是巧极了。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及其与相互关系。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中国相生相克的五行系统中,五个基本要素的演变趋势总是朝着相生的方向转化,相生,表示的是一种协调而亲和的情况。而相克则是一种对抗而不和的情况。协调相生是事物得以成长,发展的基础,所以相生是事物的主导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了木、火、土、金、水五者在循环变化和趋势中不断地衍生和繁衍。相生相克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阐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来解释脏腑功能活动的动态平衡关系和人体病理情况,还可以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人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天圆地方”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而“天下五方”的观念则由来已久,它是与天上五宫、五行相配合的。《尚书·尧典》中就有五方的记载。据研究,五方说来源于夏朝人对天地四体的考察。五行和五方的结合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把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宇宙观。
在五行和五方的配属关系问题上,由于五行本身的“南北说”和“东西说”的对立,使得五方和五行存在着多种配属关系。在诸子的著说中就有不同的配法。如《左传》、《国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配法。在战国后期,逐渐形成了以“南北说”的五行次序“木、火、土、金、水”和五方“东、南、中、西、北”相互配合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了汉代五德终始说的政治核心学说,从而在官方意志的推行下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到汉朝,张衡在《灵宪》中记述天地结构时把五方和五行的这一固定配合模式应用于表述天地的结构。五行和五德终始说的结合使五行成为了政治实践中的理论工具,因此在官方意志的强行推广下,五行和五方的配属关系迅速普及,并成为民间所公认的标准模式,在后代的所有典籍中都是依此方法来配合。这一配属关系对古代的都城规划、礼仪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