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面哪些颜色属性?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世界万物起源及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广泛流传至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颜色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那么,从中医五行角度看,哪些颜色是对人体有益的?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自然界的事物可分为五类:天属木、地属土、人属火、物属金、色属水。从中医五行角度看,颜色也可以分成五类,即:青色(木)、黄色(土)、红色(火)、白色(金)、黑色(水)。
1.青色(木) 在中医古籍中,有“青入肝经”的说法。青色被看成是肝气的象征,也就是说,青色对肝脏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青色可能符合视觉生理上的某种规律,因为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其次是蓝色和绿色光,而对红光最为不敏。而青色的波长跟蓝绿光接近,因此可能对眼睛有保健作用。青色的波长最适合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青色也被看作生命的颜色。
2.黄色(土) 《黄帝内经》中说,黄色是脾土的特性。现代医学认为,视网膜上有两种锥状细胞,分别对红绿光很敏感,而第三种锥状细胞对黄色光最敏感。黄色光对视力的保护作用最好。黄色光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有调节情绪的作用。黄色还有利于吸收热量,避免夏季阳光灼伤眼球。
3.红色(火) 中医认为,红色入心。从生理角度来看,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内血液循环会加快,毛细血管扩张,此时,我们往往会有热感。可见,温热是红色的生理特性之一。中医认为,舌红少苔往往是体内有火的征象;嘴唇燥裂、脱屑,也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心火旺盛的人常有失眠的症状,这是因为心脏在人体睡眠过程中始终在不停地工作,如果心火过盛,则会扰动心神,导致入睡困难。
4.白色(金)
5.黑色(水)
梁券优质答主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把世界看成是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就是木、火、土、金、水,简称五行,相生相克。这种说法,是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推演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行”是人们用来描述整个世界的一个术语。
后来,又把“五色”、“五方”、“五季”、“五脏”等分别纳入五行。如五色对应五方,东方青色,南方赤色,中央黄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五音则对应五脏。宫音是五音之一,属土,可入脾、入胃,因此宫音能调理脾胃。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对自然的考察,后来应用在中医学、建筑学、武术、堪舆、星相、历法等领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发展,乃至改造变化。在先秦,五行有两系,一是以《周礼》为代表的古五行说,一是以《尚书?洪范》为代表的“近代五行说”,周代的金行和水行,是在“五行”观念发展过程中增加进来的。五行说到了战国时逐渐发展成一种包括天文、历法、术数、乐律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庞大学说,影响很大。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一百余人,董仲舒是其中之一,他作对策三篇,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使得儒家经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儒家经学开始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而《洪范》本的五行说,在董仲舒看来,是“大一统”的最理想的模式,在他的“天人感应”说中,五行学说是一个核心和主导部分,董仲舒用五行生克说来解释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大和小的变更离散现象,认为这是由五行运行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所引起的。从此五行思想成为正统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