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按立春还是春节?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第一次知道是按照立春的,因为我是学八字的,八字算起运都是按立春,比如2017年立春日立春后一天出生的宝宝,那今年就是羊年,2036年立春前出生的牛宝宝,今年是鼠年; 后来学了周易,知道周易是以冬至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一阳生),所以公历元旦,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都是属于上一年。也就是属相是按春节分界。
现在学了阴阳五行,又知道了另一个划分年份的方法,那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分界。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立春可以当分界线呢? 因为其他节气的变化过程不是半阴半阳的变化,只有立春是一阳升,是阴极阳始的现象,这个临界点的阴阳变化是最明显的,也是最适合作为划分年的依据。 所以按照五行的理论,1月5日或者1月6日的宝宝,如果是农历年末的话,那明年就属牛,属火的本命年,如果是在公历元月,那就属鼠,是地支子午冲,也是犯太岁的年份!
有人会问那立春前一日或者后一日的人怎么办?我咨询过专业人士,说这种误差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不必强求每一年都要在立春之时出生。不过我觉得能卡在立春时刻最好不过了,人生能有多少个立春呢? 有人又要问了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传统佳节怎么安排?
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其存在的科学道理和象征意义,是有实际道理的,并不是古人凭空设定的,比如清明节是为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端午节是为了避邪逐瘟、防病治病,中秋节团圆圆满……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而且都包含“春分”或“秋分”、“冬至”或“夏至”等节气,因此不存在“占用”的问题,何况每个节日都各有内涵,并不重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抽象地表示自然界的属性,构成了一个解释宇宙哲学的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属性来归纳,这些物质按照“木→火→土→金→水→木”的次序相互推动,不断变换和发展着。所以,“五行”又叫做“五材行”。五材,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宇宙基本物质。在“五材、五行”分类系统中(见下表),木类取象于东方、春天、青色……;火类取象于南方、夏天、红色、热……;土类取象于夏秋相交、秋春相交(西南和东北两个过渡区域)、黄色……;金类取象于西方、秋天、白色、肃杀……水类取象于北方、冬天、黑色、寒冷……。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规律。所谓“生”,指“母行”对“子行”具有生发、促进和养护的作用;所谓“克”,指五行的有序克制、制约;所谓“乘”,即“行克我”,指五行的过度克制、制约;所谓“侮”,指“行我克”反过来过度克制、制约。正常情况下,五行处于“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的状态。
中医将人体器官分成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肠、胃、膀胱、三焦、大肠)等组织器官,把人体活动分成“神”、“气”、“经络”等若干功能系统。中医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创立了独特的脏腑学说,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分归属于五脏,分成“五系”,以五脏为中心分别构成五个功能系统,称为“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和“肾系统”。中医用五行属性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以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理论来看,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