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五行属性为什么?

璩杉美璩杉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周易》五行的起源,要追溯到“大衍之数”的推演。 汉代的刘歆在《尚书·洪范》注文中说: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是55——这个数据怎么得来呢? 因为一周共有7天,7的6次方(7^6)=524080;而1至6的整数相加和为36,因此524080-36=55,这就是大衍之数。 刘歆还说了,这个大衍之数最后能用的是49,为什么呢? 大衍之数以55为基数,每过一周,余下的55就会变成51、57……46、43以此类推,当变成49的时候,新的一周开始,49又变成了55,这样就循环了。 用数学表达就是 55=49+6,那么49就代表了一年中的49周,六就代表了一周里的6天。 而这49个阴历月份加上6个闰月,合计是55个月,正好一年。 所以刘歆才下了结论,大衍之数55,其用49。 后来人们发现,大衍之数55个周期大约等于13.05个回归年,也就是13.05世纪,比现在通用的公历一年12个月的计算方法大约多了11天左右。这样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春季或者秋季多出来一个月的情况,这就是阴阳合历中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日躔和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规律,发现了太阳周年运动的不均匀性——其中太阳在5月冬至,在12月夏至,而在春分或秋分却需要365/2的天数。同时由于月球的运动也有规律,每月初一新月,十五满月,二十九日为朔望月长度的大约两倍。 根据这些规律,人们推算出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数值,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建立了朔望月公制和时间体系。 但是朔望月毕竟是一个椭圆,不是正圆,所以每个月初一开始的新月并不像农历初一那样能准确对应于太阳的位置,而是有一个起始点的问题,这个起始点的确定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

既然有了立春,就意味着每年的岁首不再如周朝那样固定在立冬附近,而是随着立春的到来每年逐渐提前。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立春之前那一天是不是要算作下一年呢? 从汉朝开始,人们确定了“元旦”的概念,这个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据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记载: “孝文十二年十二月乙亥元始正月甲子,郊祀天地,封禅泰山。” 元始是一年之首的意思,也就是说元始正月初一这一天属于下一年了,那么这一天之前的立春就不属于这一年的节气了。于是,从冬至开始计算的一阳复始的“五行德运”就有了一个起点。

容昭菲容昭菲优质答主

姓氏是公民用来标识家族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具有区别不同氏族代代绵延的家族血统源流,表明人伦社会秩序,标志人的血缘关系的血统符号和血缘标志,由姓和氏两部分组成。在《说文》中 “姓”字下注明“人所生也”,“生”字下注明“人之始也”,所以“姓”字是由“生”字和“女”字构成的。“民以食为天”,上古的人类以部落形式群居,繁衍后代是部落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女子被认为是繁衍后代的根源,这就是“姓”字从“女”字的本源。

人们把氏族源出母系血缘关系这个原始血缘氏族社会的烙印,永远的保存在姓名之中。 人类社会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来的,母系氏族社会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和希望寄托在女性身上,女性在原始社会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人们往往把子女的出生归于某种动植物等自然物的感召,于是便以某种动植物作氏族的称号,称为“姓”,所以“姓”字的本源是与一些动物有关,如狐、狸、鹿、猪、熊等动物,后来也用到草木禽兽之名等自然物。如:羊格为姜,巳丝为姬,水田为沃,羊头为鲜等,都是“女”字旁的字。

上古时期姓氏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区别,即“同姓不婚,同宗不娶,同族不婚配”(同宗指行辈相类,同族指血缘关系较近),当时人们重视同姓不婚,所以一般通婚后,双方不能用同一种族的称号,这样外族的人一般就用女方姓的称号来标示自己是另一姓的人,这就是“氏”。上古时期以“氏”别贵贱,以“姓”别婚姻,所以“氏”为“贵”字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妇女地位日趋低下,人们逐渐以父亲血缘来决定子女的名分,姓和氏的区别不再存在,“氏”也从原来的表示贵族的字演变成了姓氏的延续,成为整个姓氏的一部分。所以,最初的“姓”字,是只在同一个父系的内才相通的,一个家庭出生的男子都有各自的名,当他们到别的氏族去办事或通婚时,还要有表示自己所属氏族的“字”。这种“字”就是“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