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中含哪些五行?
未中,含有地支四气——寒暑燥湿。 土属脾胃,主升发,喜暖而寒不得,故含阳热; 木属肝胆,主生发,性不燥,故含风和雨; 金属肺和大肠,主降收,性干燥,故含阳燥; 水属肾和膀胱,主润下,性寒冷,故含阴寒。 四气相合,形成一循环,即生发了春之气。 春季,是万物生发之时,此时土壤解冻,草木发芽,阳气上升,湿气弥漫。
春夏之交,降雨增多,大气中的湿度加大。地面上,草木茂盛,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之势。 这就是说,在春天这个阴阳交接的季节里,天地间,形成了以木火为主,金水土为辅的态势(即天干中的甲乙丙丁和地支中的寅卯辰)。这种物质状态的五行,在人体则相应于肝脾心肺,属于阳气旺盛而阴气衰弱,所以《黄帝内经》上说“春气通于木”、“春气在胆”。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潮湿。自然界草木旺盛,枝叶浓密。这时的五行是阳盛阴微,人体也同理,所不同的是,在五脏之中,心为夏天的主宰。因为心位于胸腔之内,而胸中乃气之海洋,大气中的热量经过肺的吸收进入心脏后,一旦温度过高,则通过血气的流通使热散到各个部位去,从而维持了体内热的平衡。 所谓“夏气通于心”就是指这个意思。
自然界的五行,到了夏天已经呈现满池荷花的局面,阴气已经相当微弱了。 秋天的五行,是草木凋落,天气清肃,其特点是阴阳平等,正如大自然在秋天里收获一样,人体也需要在秋季收敛精气。这是因为,秋令气候凉燥,如果消耗的精力太多,难以补充的话,人就会患虚弱症。中医历来主张秋宜养阴,并建议从立秋之日起,就应开始适当进补,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冬季,是阴阳消长的终点,也是新一季的开始。冬令养生,关键在于一个“藏”字,这个“藏”,既包括精神调养,还包括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整。精神方面要宁静,以防扰动闭郁的气机;起居方面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饮食方面要多吃黑色食物(入肾),少吃辛辣厚味,以免扰动脾胃。这些,都是为了让机体适应冬季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特点,为来年春季的勃勃生机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