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为什么五行属木?
农历以朔望月份划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日为望,月相由朔到望再到朔这样循环往复。 月相变化有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06天,也就是农历每一个月的时间长度接近三十天。而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固定时间,在公历中反映相对准确。为了方便计时和安排农业劳作,古人将一个季节划分为三个月,每季三个月共计九个月。
为了便于记忆,每季的第一月作为孟春等,分别对应子午卯酉四季,最后一月作为季末,分别对应辰戌丑未四个土,并形成“四正”或“四季末”的称呼。 《尔雅·释天》:“冬夏二至,日有食之,三月有食之,亦谓‘四正’也。”“四正”即“四正位”之意。《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四正者,冬至居子,夏至居午,春分居卯,秋分居酉。”由此“四正”引申出“正”字来表示正月的意思。
由于每个节气的时间相对固定,每逢闰年要多加一天,因此为了每个月的第一天都是“四正”之一,就需要设置特殊的“调整”日期。这就是农历每年多出的“闰月”的由来;而闰月出现在哪两个月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正月在立春前”或者“正月在立春后”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很小,平均每19年左右出现一次(2020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月相定月”的方法并没有考虑阴历月份实际的天数。因为月相周期并不是一个整数,经过若干次循环之后,会出现一个月多于或少于十二天的现象,此时需要额外添加几天下一月份,或者删减几天下一月。所以从“月相定月”演变来的“阴阳合历”就要来凑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