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五行属什么?
《周易》中《乾卦》的第一爻,辞曰“潜龙勿用”中的潜字,其繁体是潛,古字的写法为「」(见附图),从水,从潛,會意;从,聲符兼義符。潜的本义就是潜伏、沉潜的意思。 由此可知,《周易》里的这个潜字,最早的意思是水底的隐伏状态,所以它的五行属性当为水,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现代汉语里的词语“潜能”“潜在”“潜水艇”等等的含义则是指尚未发挥作用的能量或力量,显然跟潜字的本义是有区别的,因此人们现在普遍将之视为火属性的词。 其实这种理解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现代汉语的这些意思并不是由古代的潜字直接演变的,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才形成的。而古代的字有它自己的独特逻辑和规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此要弄清它们的演变过程就要从更古老的方法去考证了。那么这种方法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潜字一定是从古代的「」字演化而来的没错了!但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的发生呢? 现在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凿井取水的技术,他们在建造大型的宫殿建筑时,为了不让地下水影响建筑施工,会预先挖一个坑,然后往里面注入大量的水来防止地面塌陷,这就使得这些建筑物都带有了一个很大的地基基础,于是就有了下图的样子—— 这个造型看上去有点像一条卧着的鱼吧-- 而且由于古人觉得地下水是深不可测的东西,所以就认为水下有龙,并且把鱼和龙联系到了一起,于是就出现了后来那个繁体的龍字,如图: 到了秦代,隶书出现,在隶书中,很多字都有向简化的趋势发展,比如上图「」左边部分的那一横被省略掉了,变成了下图这样: 这就是汉隶的风格特征啦~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在汉代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已经书写不出像上面的「」那样的古文字了,他们已经普遍开始使用简化了的隶书了。 不过,尽管人们已经普遍开始使用简化的隶书字体来代替以前那种复杂的篆书和甲骨文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在正式的场合或者写在特别重要的材料上,人们还是会用更规范的篆书的;而在一些非正式的场景里,特别是手写体的情况时,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简化了的隶书字体。 而这里的「」作为潜字的上半部,是一个独体字,所以它是不会受到隶书简化的影响的,它会一直保持原状一直写到汉代末年,即公元220年前后为止。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对「」来说却是不幸的。
公元4世纪左右,发生了著名的「南朝四帝」事件,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后,将北凉王室人员及其眷属迁到平城一带安置,其中有个北凉的学者叫崔浩,他是个通儒学且擅长书法的人,北魏皇帝拓跋焘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就任命他为司徒,负责典章制度的事宜,结果他竟敢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来反对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于是,就在公元450年的时候,北魏王朝以谋反罪将他和他的三族全部处死,同时还将他的著作全部焚毁。 崔浩死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于是朝廷下令禁止所有私传的书籍,凡私藏者罪及九族。当时的北方人大多能识得一些汉字但不会写,因为他们平时主要都是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和叙述这些书籍的内容的,所以这种规定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但是南方人就惨了,他们平时都是靠写下来的方式才能阅读到这些书,所以这一规定对于他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使他们陷入无书可读的尴尬境地当中。 这样一来,原本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知道的篆书,瞬间就变成了人人都会写的字体,从而彻底地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大众书写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书写速度上的方便,就开始在写作过程中省去那些过于繁琐、笔画过多的部件和修饰偏旁部首的边饰笔画,于是在这样一种自发的需求之下,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的楷书。而这个「」字也不例外,它也受到了同样的简化,于是它就变成了上图那样: 也就是说,本来「」和「」是可以区分开来的两个不同独立体的字的,但是由于人们在日常书写过程中的不断简化最终使其逐渐融合到一起,以至于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和特点来了。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那就是,虽然「」和「」这两个字现在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但我们并不能说它们是同一个字,也不能说是同义词了哦...为什么呢?请看下图: 实际上这两个字还是有一定区分的,一个是左边的「」,另一个则是右边的「」。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放在左边,而将「」则放在右边,这主要是因为「」的读音在当时的音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根据西汉时期的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律书》中有言:「凡声,故闻之音;音之所起,本生于言,言出于心声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是由语言发出来的,所以说,凡是能够听到的声音都可以归结为语言的发音;而语言的声音来源则是因为人的内心的情绪波动而产生的,所以人们只要掌握了各种不同的发音方法就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进而形成相应的音乐节奏,再利用乐器和锣鼓等工具进行演奏便可以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乐曲。中国古代人对声音的认识和西方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