禔五行是什么?
禔 tí 〔安(ān)禔〕安然,安稳; 〔靖禔〕静思自守。多用作称颂长者或宗庙的神主。
又用于祝福他人。 通“禔”。福。[1]
出处 《左传·庄公四年》注:“禔,安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寔迷途之未远,是托宿之无凭。故拂衣而去,垂迹西溟。” 李善注引《庄子‧杂篇》:“仲尼曰:‘夫子立而天下治,何也?’曰:‘夫老子,其犹龙耶!’退而谓门人曰:‘夫子人不得邪,天下亦不可治。’”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至汉景帝时,复立子房为文成侯……及病且终,属嗣君曰:'吾欲谏仙,恐违世道;劝之不从,祸将及身。以此思之,当不复言。'”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一:“昔逐荣公子,游燕耀朱颜。岂知山水乐,但见香酒闲。”
唐李白《金陵白柳歌赠韦南陵主人》:“我今东游还长安,舒啸摆摇青玉案。” 清钱谦益《赠张燕公二首》诗之三:“白日照前川,清风挥素纨。” 刘大白《湖心亭看月记》:“惟长堤一痕、湖心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天翼《新生》:“他似乎看见他的父亲在屋子里踱来踱去,眼睛望着窗子外面。” [2] 【用例】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句中,“秋”字为什么不用“天时”的“冬夏秋冬”中的“秋”呢?因为,“危机四伏”“千钧一发”之意已表达得非常清楚,无须再用一个“秋天”来表达这种状况了。 2. 这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到南京上任,准备在此度过一段时光后再回美国。他在日记中写道:“在中国,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和宋庆龄小姐有了一段接触并结下了友谊。”——这就是说,司徒雷登把跟宋庆龄交往看作是他最大的收获。 3. 他曾对朋友说:“我在上海住了整整十年之久,在上海最使我怀念的不是那些著名的公园,不是外滩、黄浦江以及跑马厅,也不是上海的马路、房屋和商店。我最留恋的是那儿的天气——春天总是姗姗迟来而又匆匆离去……” 4. 在延安住过一段时间的斯诺在他的著作中,也曾多次谈到他对延安天气的看法——“这地方气候温和宜人”等语。
5. 一九五○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在阅读日本报纸后,于当天深夜即草就了一份长函给日本的友人,信中说道:“‘冰天雪地,万木萧条’是帝国主义混战的最后时期中国的真实状况。那时人民苦了多年,正在盼望胜利……”——“万木萧条”,这是诗人笔下才有之物,而毛泽东却用来作形容中国“冰天雪地”的形容词,这说明“万木萧条”已是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严酷冬天的形容词。 总之,以上所举五个例子说明“冬天”一词在当时已经相当通行,使用的人已经非常广泛,而且,由于它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它被选来作为这个诗句中的那个时间概念的词是完全合适的。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一下的话,我们还会发现,“春”也好,“夏”也罢,它们的特征都是非常鲜明的,都是一些表示季节特征非常典型的词汇,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很难用它们来表示其他意思; 而“秋”则不同,它的特征虽然也是表示某一种特定的季节特点,但这种特定的特点并不是非常明显和典型,因而,它可以用来表示多种其他的含义,比如在本句中用它来表示“危险临近”的意思就是如此;“冬”的特征虽比“秋”更为不明显,但它还是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更确切地用来表示那种“严寒”的天气情况,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冬天到了,快要下雪了”,而不是要表达另一种什么意思。从这个角度讲,本联中的“秋”是可以换成其它任何一个能表示某种具体时间的词语而不影响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