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是什么五行?
“鸿雁”这个词,在汉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含义。 “鸿雁传书”的故事源自《汉书·苏武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事泄被捕。苏武持汉节赴匈奴,被拘留9年,后流放北海。他“掘野鼠而食之,卧草伏地而眠。”匈奴派其属下李陵劝降道: 苏君侯今日得何官职乎?苏武道: 我今爵列通侯,禄延子孙,承荣并继。 李陵感叹说: 徒见汝亲忠义、奋不馁然,令吾怜汝。 五十年使内观之,骨肉颜色不变,宦夷夏如一时者,乃仁者有信者也。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获释回国时,向朝廷呈送了他的使者李陵的来信,信中说: 陵虽囚辱,于彼特别,受戮死于蛮夷,命也当自勉强。李陵又给武帝上了一封奏章,以表忠心: 陵既出乎海,永绝楚土,不望相见,愿分国士之礼。 我既不得归养父母,幸得有绝域,奉侍圣天子,若得赦罪更生,与陵还乡复见亲属,徒废陛下一食之资,不以此时复竭犬马,效命边陲,谨拜表伏辞以示天子! 陵在汉时,亲君子,疏小人;赏善罚恶,不肯阿私。今君侯尽忠于汉,谋诛胡虏,宁亡北地,完节大义,名垂后世。君侯弄志,众庶未闻。从千里遗君王侯,非敢望谏明王德旨,恐君祸祸无自至,诚令心晓不言,则终身幽暗,终身蒙垢,终不见光。
这段文字表明,李陵对汉朝是忠心耿耿的,且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司马迁将以上信件收录在他的《史记》之中。从此,“鸿雁”一词成为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代名词。 大诗人李白作有《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清康熙年间有个才子,号南山樵子,姓金,名农,因嗜花成癖,人称“花农”。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擅长隶书和写意画。他的书法师法曹魏钟繇和晋代王羲之,晚年自成风格,形成“漆书”,即字形扁阔,笔划粗短。他喜作楹联,有一联云: 竹死树枯山不老,云来雾去水常新。 上联描绘出江南园林中假山的景象,下联写出西湖上云雾变化无常的景象。上联中的“老”字,下联中的“新”字,都是平声字,属于古汉语中的阴平或阳平,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这两个字都属于句末仄声的位置,按照传统理论,这是律诗的大忌,然而正是这两个平声字的出现,使得全联的意境更加鲜明生动了。同时,这也说明,古代诗词中某些所谓的“格律禁忌”其实是不存在或者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