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字五行为什么?

栗子沐栗子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则”的本义,《说文解字》说是“法也”,段玉裁注为“谓法律也” 。这是很确切的解释,但还不够具体——也就是说,“则”字的本义并不是像现在通行的字典所给定的那个意义,而应当是比现在的字典里所说的更为具体的含义(当然,这个含义不是“法律”的意思)。

那么什么叫作“具体的含义呢”?就是“作为标准来比量事物的准则”的含义;或者说,就是把某种事物当作法则、规范去衡量其他事物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出现了——“尺度”“原则”“规范”“样板‘模式'”“榜样”“榜样”都可以看作是由“则”的这个基本涵义引申出来的词汇。

用“则”的这个词根构成的词汇太多了以至于难以列举完…… “规则”——把一个事物或一种做法看作规则的准则; “准则”——可以作为标准的准则或方法;相当于英语中的standard/norm/rule; “定律”——可以作为法则的定律; “条例”——可以作为条规或法规的条例; “规律”——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可以指社会生活的准则; (这里要注意一下,“道德”“道”以及许多表示伦理观念的词其实都有一定的宗教内涵在里面,不过由于这些内容比较复杂而且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所以就不展开谈了) “道理”——道理也就是法则; (注意!这个词是个多义词,它还有另外两个读音dǎo li,即“跑道”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同音字“倒立”的“倒”dào lǐ ) ——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了 中国古人习惯于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来解决很多难题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上 在古代中国的语言系统中,人们经常使用“理”“道”这两个词来表达一些相当难以形容的概念 而为了表达清楚这两者的概念,中国人想出了个很有意思的做法——“以实释虚” 和西方人不同,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东西当作了抽象概念的具体体现 以“天之道”为例 这个“天之道”究竟是什么?很难说得清 但至少我们知道了它“类似于”自然的运行规律 因此我们把这个“天之道”叫做“道理”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因为“道理”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把握的 而这个从实际意义上确立起来的“道理”一词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凡是类似于“自然界”这样的东西都叫“道理” 所以才有了上面举出的那么多含“理”及“道”字的词语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就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话语了——只不过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拿来充当抽象概念的形象载体罢了而已 当然,这只是中国古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解决哲学问题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些相关的著作看看,比如冯友兰先生的《新原道》什么的……

以上所述都是“则”的基本涵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由它派生出来的含义 我觉得要搞清楚“则”的衍变过程还是应当从它的基本含义入手比较好,毕竟那些派生出来的含义大多都是“则”作为动词使用的结果 至于其后的演变历程嘛....那就只好等到以后有空再补充啦~

池泓睿池泓睿优质答主

我猜是因为,古文字的“者”字形像从“止”部往“贝”下部写的字符(也就是现在的“之”),而“則”字的形像是从“止”往上走,表示“做”(或引申为“从事”“完成”)的意思。 这种写法在古代是比较普遍的。

例如《说文》里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 這、那(nà)、奈、那(nuó)、那(niǎo)、柰(nài)、奈(nāi)等; 再就是今天常用的“这/哪”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