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不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中,没有真正的“净”脏。
1. 心:火居阳位,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2. 肝:木主怒;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3. 胆:肝之府; 脾:土居中央,主运化;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升清;在液为涎;
4. 肺:金主悲;开窍于鼻,其华在毛;
5. 肾:水主思;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藏精;在液为唾; 膀胱:肾之府;
6. 小肠:受盛化物;传化不利; 7. 大肠:传导之官;主津;
8. 脾胃相表里; 9. 胆胃相表里; 10.小肠泌别津液(分清浊);
1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 五脏之间,心为君火,肺为相火; 六腑之间,胆为肝之腑,大肠为肺之腑,小肠为心之腑等等。 所以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黄帝内经》曰:虚则补其母! “金生水”——肺属金,肾气属水; 金旺得火才能成器——肺主气司呼吸,心火上炎可宣发肺气;
“土生金”——脾胃属土,肺亦属土; “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肝气太旺的人容易脾虚,易患肝炎;反之易得胆结石......因为“克我之物”是“所胜之脏”的“余气”。
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而治医 子午流注法就是根据十二经脉的气血流通来规定各穴作用的时效性理论和方法。 根据人体的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的盛衰变化规律来确定穴位的功能及作用效率的时间法则即子午流注说。 具体讲就是:
一、从亥时(21~23点)开始至寅时(3~5点)为子时,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二、每两小时是一个节气,共七十二个节气; 三、每一节气有五天,分别是: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丁卯日和戊辰日。
四、甲、己之日行土事,乙、庚之日行金事,丙、辛之日行火事,丁、壬之日行水生事,戊、癸之日行水事。
五、每一节气的第一天为“子午流注始计日”(即甲乙之日或丙丁之日等的第一天),该日所属天干对应的脏腑当令,其他日子脏腑都休、养藏或不相干。
六、五脏之气于时辰中的六个时段(夜半、平旦、日中、晡时、黄昏、人定)依次流行于四肢百骸。
例如:戌时意为夜间九点至十一点间。此时间手少阳三焦经当令,三焦主一身之气,三焦通调水道,故能行气于六腑。
又如: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此时心经最旺,因此心脏有病在这时间段治疗效果好一些。 另外,人的气血在一天之中的分布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一般来说上午阳气上升,到中午达到顶点,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晚上阴气上升直至半夜。因此白天的时候,人们会精神饱满,行动自如,到了晚上则会感到疲倦、困乏甚至产生错觉… 而子时是一天之中阴气最重之时,也是阳气初生之时。 中医里有一种理论叫“子午流注”,就是说身体各部分的气血在这个时间点运行到一个特定的脏腑进行休整或补充能量,而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就是脏腑的休养生息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治疗的话,身体的气血就会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状态,对药物的吸收也会比较好,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了。 这个时间也正是我们熟睡的时刻。 当然这个只是从理论上来解释的,至于实际的效果还是因人而异吧。 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坚持吃药,相信总会有效果的。毕竟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