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字的五行属什么?
1. 崧(sōng)的本意是“大石”,如“崧高维岳 (山高峻的样子)、岱宗夫何(泰山也称‘岱宗’)”;也指“嵩山”,即五岳中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古代常用来泛指众山或高山大川之总称——《书·禹贡》中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过济漯,入于海……” “积石山”也叫“大河湾山”(黄河在此一湾而过)和“西积石”,是黄河与湟水的分水岭及发源地之一(另一源出青海省阿尼玛卿山)。唐代诗人李白曾作诗赞美其雄奇景色云:“泰山成岳象,华山如女颜……” 因此“崧”字按本义来取名时多取“高大刚直”之意;而用作地名和人名时大多借“嵩山/嵩山之阳”的含义,表示“崇高/高大/光明磊落”之类含义。
2. 崧(sōng)字还通“嵩”,表“高”意——苏轼有词云:“吾乃老嵩丘”——此处的“崧”便是这个意思了;不过现在一般用简体字为“嵩”。
3. 崧(shōng)读shōng时表示“同‘嵩’”的意思以外,另有一音[sǒng],指的是“嵩山”的一种草木——“蒿草”,因其常见,故以此命名,如山东泰安别名“岱嵩”——因泰山又名“岱宗”,嵩山又名“岱嵩”,故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地名的“繁复化”传统,以及古人避讳的习惯,很多地名都被赋予了生僻含义或者被改了若干遍才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比如大名鼎鼎的河南洛阳就曾经叫过洛阳县、洛京等名字,郑州则先叫“郑县”再改为“郑州市”“郑州地区”“郑州市区”等等等等。而且这些变化并不是发生在现代,而是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多次发生。所以,如果从地名入手,你很有可能找不到某个地方最初的原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