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字五行属什么?
琵、琶,本为同一种乐器上的两类弦法。《乐府解题》曰:“琵琶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汉辽东人阮熙善造之,故名阮。而乐官有手弹者谓之意,立弹者谓之婆娑。四望柱者谓之琵琶。取拨乱平天下之意。其二十五弦者,魏文帝所制;四十弦者,晋武帝所制。后人改用五十弦,其声较繁。今凡弹奏之器总名琵琶,不别其制矣”。
从以上叙述来看,汉代的琵琶是立奏的,所以称“婆娑(pósuō)”。这种演奏姿势与今日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琴的兴盛和发展,文人雅士多喜弹奏,于是,琵琶就由立奏发展演化为席地而坐的手奏乐器了。在唐宋以前,琵琶都是直柄上的,称作“曲项琵琶”或“横箜篌琵琶”,因其发音清脆明亮而得名。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曲项琵琶逐渐被圆颈直柄的四相琵琶所取代。这种琵琶的音域宽广,转调灵活,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乐器。宋元时的琵琶,仍然沿袭了这个时期的形制和技法特点。明清时出现了大量以琵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明代唐寅所作的《琵琶仕女图》等,但此时的琵琶已由原来横抱于胸前转为竖抱于腰间了。
琵琶在古代又作“批把”。据说是因“雅”与“夏”“推”与“枇”、“把”谐音相通之故而被改为“枇杷”的。但是“琵琶”之名的出现却比这个传说要早得多。关于“琵琶”二字的由来,历代都有不同解释。大致可分两种观点:一说认为是由梵文译成汉语而产生的误读,因为梵文中nana一音有“梨”、“彼”两种读音,于是便被讹传为了“琵琶”二字。这种说法还得到了一些现代学者的支持。另一说认为,“琵琶”二字是由古代汉族民族语的词根“班”和附加后缀“马”组成的,原意为“像班马鸣叫一样的声音”,由此引申泛指一切类似的声音,后来才专用来形容琵琶所发出的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