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五行属什么?
“夏”字的字面含义就是:“家”,即天子之家。从文字学上看,“夏”字最原始的字形是: 从“夏”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夏”的古文字形象是一个有屋檐的房子,这恰好和甲骨文中的“家(jia)”字字形的屋盖部分相似。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家”的字形来源:
段玉裁注:
可见,“家”的古字形是一间有房顶的屋子,说明“家”原指有遮蔽的住处。而“夏”的字形正好由“家”演化而来,且其字义也同“家”。因此段玉裁认为“夏”即“家”的假借字。这一观点被后世文字学家所继承。 但是,如果“夏”字真的仅仅是“家”字的借代字的话,那么“夏”的字形为什么又会发生演变呢?这种演变方向似乎与“家”没有直接关系了。而且,在春秋时期的一些文献中,“夏”甚至已经被用来指称天子居住的地方了,这更像是对“朝”的表述。如《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语:“吾得正而死,子以吾尸首予季氏,而予大夫士焉,我何怨乎季氏?夫姜,伯姬之子也……伯姬之丧,吾闻之:伯姬三寝而尸行,夫子曰‘吾见鬼矣’。”
“夫人姜”“伯姬之丧”中的“夫”字皆指天子,说明这里的“夏”字也应该表示天子居住的地方。
现代考古发现的史前遗存也可以证明“夏”指代王都的观点。我国历史学界一般认为,由于商周时期的天子王都多有迁移,所以难以找到确切的都邑遗址,因此以前的“夏朝都城”考证多不确切。但是1959年在西安附近发现了属于西周的镐京遗址,以及同时期的丰京遗址出土,使研究者们找到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东迁的迹象,证明了过去对于“夏朝都城”的考证是基本正确的。
学者们发现,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北约20公里的沣河东岸的两座古城遗址,也就是沣京和丰京,很可能就是古书上说的夏代的都城——斟鄩、鬲邑或者夏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镐京”。
《尚书·尧典》记载:“尧迁帝于冀州,舜迁帝于雍州,皆就安土,故祀天之仪用干戚舞。”宋代郑玄注:“雍州,京兆也。”唐代孔颖达疏引郑玄语:“冀州者,今河北诸州是也;雍州者,今关中诸州是也。谓尧舜迁帝之时,皆于安定土居,不徙国都,但封禅告天地而已……”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继承了孔颖达的上述说法:“古者有天下者,世数不过十。”并认为唐尧以前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缓慢,所谓“舜禹之时,诸侯有才德者则称伯,从其地之分王者之九。尧舜禹封域,东不过冀州,西不过雍州,南不过荆蛮,北不过幽州,莫盛焉。然州虽广,其民数未增。”
作为夏后世家的禹,以及作为舜继承者的禹,其活动区域应包括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