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字五行几画?
繁体 傳
简体 传
笔划 13
部首 辶
五笔 PKDJ,U+8FD7(未集成)
仓颉 CPDJ
郑码 UDBJ
四角编码 30264
Unicode 5C9A、E0B7
GBK编码 8FF7、F7EA
字形分析 左中右形
笔顺编号 4525251112511134
笔顺读写 捺撇竖撇捺横竖折竖横竖折横横撇捺
扩展阅读 “传”在《康熙字典》解释为“转(zhuǎn)授,递而相授之称也”;《礼记·曲礼上》注曰:“传,借也,犹施之也。”“传递”的本义就是“传送、传达”,即把信息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所以“传”的字形演变也反映了这一内涵——从甲骨文到金文的“传”,上面部分像一只手,下面部分像运送东西的道路,合起来像是“由手走到路”,正符合了“传递”的意思。现代汉字简化后,将“辶”加在“专”的左侧,形成现在的“传”。而为了适应计算机排版的要求,还造出了一组形体相似的偏旁“辶”“走之底”(“辶”用作偏旁时,通常称“走之底”)和“门字框”。这样,“传播”“传说”“传染”“传授”等词语也就纷纷出现了。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电脑排印的文章中,会将“专”和“传”混为一谈——“专一”的“一”旁边加“辶”变成“专”;“传播”的“播”字左边加一小短横变成“传”字……其实这是不规范的用法。
在古代中国还有另一种“传”的意义——“传播”的“传”,这里读zhuan(音同“转”),是“转”字的一个异体字,表示“传送食物”之意,后来泛指“传送”。如《战国策·齐策一》中有“汉主以一书驰谏,传国玺而制其命”,这里的“传”即是此意。再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帝复使行祠祀,亲迎图入庙,乘舆备法驾,百官陪列,传车毂击,幡旗蔽日”,其中的“传”也是如此。这种意义的“传”字,在今天的汉语语境里已经很少见了,而多被“转”字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