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什么阴阳?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瑰宝,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中药学以及天文历法等领域。那么五行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五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行相胜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但这种观点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证据。目前能找到的最直接的关于五行的来源的记录,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中期的曾候乙墓竹简。上面写道“春甲乙……夏丙丁……”总共5组,每3个字一组,每组中第一个字代表立春至立夏这一段时期所用的数字,第二个字代表立夏到立秋这一段时期所用的数字,第三个字则是立秋到立冬这一段时期所用的数字。
比如春季的第一周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是用“甲丙戊”3个天干来表示的。其中“甲”代表立春至立 夏这段时间的第一个节气——惊蛰;“丙”代表着立 夏到夏至这段时间的第一个节气——小满;而“戊”则代表夏至以后第一个节气——芒种。以此类推。这和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基本一致。而“金木水火土”的五形说法,也见于秦汉时期的古籍如《荀子》和《淮南子》等当中。因此可以说,五行相胜说的起源应该可以早到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至于“五行”二字含义,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里面的“行”字,是行走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它们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循环,就像人走路一样。而“金木水火土”的名称,则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之中:“木,春生之草;火,盛夏之花;金,秋成之实;水,冬潜之物;土,一年四季常存。”这里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德,与现在不同。但这里的五德其实就指的是五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