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是什么五行?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是古老的计时单位,每个都代表一天,其中天干十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之间的组合有60种,被称为“六十花甲子”。这种记年法至今仍被使用,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纪元(公元)就是基于此而来的。
古人在计算农历月份时,用加“朔”法来计算,每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360天,而实际年份比这多出了10天,这就是所谓的“闰月”,在第五个月尾加上1天,第六个月初又去掉1天。为了保持农历每月初一为新月的正确计算,需要每一届都加上一定的天数,这些日期加起来就是“闰余”。
由于天干只有十个,在计年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闰月,就必须重新排列,否则到了年末会出现“超旬空”的现象。对此,古人想了一个办法来避免,那就是把每一个干支周期分为五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段”,每两个“段”之间的时间长度相等,都是270天,这样每逢闰月,就可以不用重排了。
但是这样安排也带来了问题,因为一个干支周期所对应的时间并不是整岁,而是少几个月,为了补齐这一时间差,就必须在第三个年和第四年年末各插入一个小月,使该周期的最后一年变成354或355天左右,这种置闰方式称为“调阳”。
此外还有一种“闰周”的方法,其原理与“调阳”相同,只不过是把插入小月的年度改为后一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农历的月份更吻合阴历的实际天数。 至于题主所说的丁未,就是丁火和未土交相搭配的结果,其中丁火为阴干,未土为阴支,二者搭配在一起共有三个:丁丑、丁未、丁卯。而阳干阳支搭配在一起的就有六个: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丙寅。因此古人用六个干支纪年,分别是甲子、乙丑……丙寅。